在此亮相的3家醫院,有大型綜合性醫院,也有地域內的中醫藥強院;有的地處繁華大都市,也有農業大市的三甲醫院。或致力于推動災難醫學的發展,或狠抓中藥材質量標準化管理,或積極向農村延伸優質醫療資源,各醫院雖然改革路徑不盡相同,但目的卻是一致的——承擔社會責任,體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東方醫院院長 劉中民
打造急救和災難救援的“東方品牌”
去年12月初,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在上海市正式成立,同濟大學附屬上海東方醫院院長劉中民出任該分會第一屆主任委員。這個分會的成立,是劉中民多年來的夢想。
2008年5月18日,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第6天,劉中民放棄了自己作為奧運火炬手參與火炬傳遞的機會,作為上海第二批抗震救災醫療隊隊長,率隊飛抵重災區汶川縣草坡鄉。在那次搶險救災中,草坡鄉被稱為“最后孤島”。出發前,劉中民準備了100個手術包、1000份清創藥,裝了200多個箱子。隨行的還有來自上海23家大醫院的近30名腎臟科醫生。“我們估計地震會造成很多擠壓傷,需要大量腎臟專家。但到了現場,幾乎找不到幾個對癥的患者。”
每每提及陳堅的故事,劉中民都感慨萬千。陳堅被大預制板死死壓著,在廢墟下堅持了80個小時,終于迎來救援人員。但被抬出廢墟后僅半個小時,他就趴在擔架上,永遠離開了人世。事后分析,他的死亡系因被壓肢體或組織的缺血再灌注,引起低血容量休克、膿毒血癥或其他毒素快速入血等所致。“這雖是個案,卻表明災難救援與常規急救存在的巨大差異。不少醫生缺乏災難救援知識和技能。”
劉中民說,在汶川地震救援中,北京、上海等大醫院的專家甚至不如某些煤礦醫院的醫生“管用”。后者擅長礦難救援,隨身帶著行軍鍋、發電機,到了現場就能安營扎寨,迅速展開救援工作。而大醫院的專家習慣了護士分診、儀器檢查,在災區竟有些不知所措。還有一些醫生沒有掌握最關鍵的撿傷分類技術,往往是誰喊疼,誰先被抬上飛機。然而真正的重傷員,尤其是那些肝脾破裂者,卻得不到及時轉運。
汶川救援中暴露出的問題,讓劉中民意識到,加強災難醫學研究的重要性。2008年,他向中華醫學會正式遞交了關于建立災難醫學分會的申請。
其實,東方醫院為災難醫學學科發展投注精力和心血,遠遠不止4年時間。
早在1999年,東方醫院就成立了急診創傷中心,同時引進了與國際接軌的急救體系和創傷專科醫師培養晉升制度。劉中民解釋說,該院的急救體系集院前復蘇→院內急診→重癥監護于一體,使急診內、外科醫生相互配合,采用多學科、立體交叉專業技術搶救多發傷、復合傷,這實際上是改變了過去急診創傷“醫生輪換、專業會診、專科收治”,常常延誤診治時機的滯后模式,實現“醫生護士圍著病人轉”,盡量減少危重創傷病人的移動。目前,該院已實現從便捷掛號到快速診斷到全程無縫隙復蘇,救治成功率提高至96.7%,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2008年,劉中民又在同濟大學成立了國內第一個急診與災難醫學系。與傳統臨床醫學教育不同的是,醫學生除接受傳統臨床培訓外,還要懂得現代災難醫學救援的科學知識,并進行實地救援演練。
如果說2010年世博會是上海遞給世界的一張名片,那么“急救”就是東方醫院遞給世博的名片。在全面評估上海醫療救援現狀的前提下,2010年年初,上海市衛生局明確以東方醫院為基地組建“上海市衛生應急救援隊”,為世博保駕護航。東方醫院隨即以急診醫學部為基礎,建立了由31名急救隊員組成的衛生應急救援隊。劉中民知道,專業的急救隊員必須有過硬的救援技能才能在關鍵時刻不辱使命,他親自趕赴北京,聯系急救培訓計劃。2010年3月20日,該隊赴京接受了由國家地震局和中國國際救援隊提供的封閉式軍事訓練,系統學習了急救、搜救、防毒、破拆、轉運傷員等理論與實踐課程,隊員的災害救援能力與心理素質得到巨大提升。
得益于過得硬的綜合實力,東方醫院被市衛生局指定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定點醫院及世博開幕前唯一定點醫院。在保證院內各項常規性、基礎性醫療衛生服務的前提下,東方醫院共成立十二支醫療隊,從2009年9月獨家進駐世博局進行醫療保障,到2010年11月中旬世博會結束后的拆館保障,東方醫院共承擔了世博會開幕式、中國國家館日、高峰論壇、世博會閉幕式、世博園A片區常規運轉的醫療保障任務,保障人員包括普通游客、VIP貴賓及各國元首、世博局工作人員、世博工地建設者、參展者、演職員及志愿者,園區醫療點接診23054人,居各定點醫院之首。
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副院長 范玉強
中醫院“得民心”要從中藥抓起
“藥品的質量決定著中醫藥的療效,對于中醫院而言,只有名醫名科而沒有質量過硬的藥品,醫院是很難有大的發展的。”西醫出身的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范玉強十分重視中藥材的質量管理,該院也設立了一系列規范的中藥藥事管理制度,保障中藥材的高品質和好療效。
范玉強說,天津是一個中醫藥傳統文化比較濃厚的城市,市民對中醫藥有較高的使用熱情,但是同時也有對中醫藥療效退化的擔憂。為改變廣大患者對中醫“依賴不減,信賴不夠”的局面,該院曾在天津市中醫行業內做過一次持續1年的調研,就藥材的購進渠道、價格、處理過程、炮制過程等進行了深入分析,確定高品質的藥材是“得民心”的第一步。
西藥有多重質量認證,而中藥材只是作為農副產品管理,這就要求中醫院在購進藥材時要進行嚴格的自我把關。該院在購進藥材時有幾條“硬杠杠”:嚴格限制藥材的產地和采摘時間,以保證藥材的“地道”;藥材的濕度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必須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規定等。“藥材從購進、存儲到售出的過程是有傷耗的,為了避免醫院損失,我們要求供應商提供5%的合理傷耗。但是,通過購藥時的嚴格把關和過程的嚴格管理,我們將藥材的傷耗降低為零,同時,在藥品購進過程中,一旦發現某個供應商任何一個批次的藥材不合格,我們在下一個采購環節中就會果斷減少其采購額度。”范玉強說,通過這一系列管理規則,大大提高了藥品質量,對保證藥材的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進一步方便患者,2009年,該院成立了中藥小包裝飲片藥房。在小包裝藥房,每一味中藥都是獨立包裝,按照色標和規格統一管理,并將藥名以漢語拼音順序排放。范玉強說,成立小包裝藥房,在初期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患者和工作人員的認可度都不高。但是隨著使用率越來越高,小包裝藥房的優點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首先是增加了中醫藥方的透明度,一副方子的每一味藥都明明白白,患者一目了然。其次大大縮短了患者的等待時間,按照君臣佐使配伍開給患者的藥方,通過信息化同步傳到藥房后,就變成了按拼音順序排列藥品名的‘工作藥方’,小包裝藥方與傳統藥方相比,平均配一副藥方要節省10多分鐘。”
范玉強告訴記者,該院開設小包裝藥房以來,傳統飲片的用量并沒有出現下降,而且逐年在上升,同時,小包裝飲片的用量更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現在全院小包裝飲片的用量已經超過了傳統飲片。
有了質量過硬的藥材,還得有精于識藥用藥的人才。“醫院每個月都要針對中醫的各項基本功進行培訓。”范玉強舉例說,“不管是學院派還是師承派的中醫,如果只知藥名而不識藥材是很可怕的,為此,藥劑科經常組織全部臨床藥師進行辨識藥材的活動。”此外,在某一味藥材的產季,該院還請天津市優秀的老藥師帶領本院藥師,到藥材的地道產地親自識藥、采藥。在天津市衛生局組織的崗位技術練兵中,參賽的中藥師要蒙上雙眼靠摸、聞等方式來辨識50種中藥材,用時短、準確度高者獲勝。在這項練兵比武中,天津市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的藥師每年都會取得不俗的成績。
滄州市中心醫院院長 溫秀玲
利用技術優勢帶動鄉鎮衛生院發展
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院是一家擁有在職職工近3000人、開放床位2500多張、年門診量超過百萬人次的大型綜合性三甲醫院。作為全市最大的公立醫療機構,該院與全市140余家鄉鎮衛生院成立了醫學技術協會,以多種形式開展衛生支農工作,為提高鄉村醫療水平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滄州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80%,到該院就診的患者大多數也是農民。該院院長溫秀玲坦言,從小在當地農村長大,對于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她有著深刻體會,“當時大多數鄉鎮衛生院所承擔的防病治病功能嚴重弱化,即使是常見病、多發病,農民也不得不到縣里、市里的醫院就診。”溫秀玲說,“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決定利用技術優勢來帶動鄉鎮衛生院發展,而且要做實、做細、長期堅持,不搞花架子。”
2003年9月,“滄州市中心醫院——鄉鎮衛生院醫學技術協會”成立,該院提出了以協會為依托,從技術、管理和人才等多方面幫扶衛生院發展的思路。“通過開展科主任與鄉鎮衛生院結對幫扶活動,要求全院科主任每人幫扶一家鄉鎮衛生院,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訂每個月的下鄉計劃,把高水平醫療服務送到農民的家門口。”溫秀玲說,該院還選派高年資專家和技術骨干,對鄉鎮衛生院一些薄弱的專業和科室進行重點扶持,通過看門診、大查房、討論疑難病例,現場進行傳、幫、帶。截至去年,該院已累計派出醫療隊伍1200余批次、專家8000余人次,診療患者20余萬人次,幫助基層手術2300多例,舉辦各種培訓班463期。
此外,該院還向部分較困難的衛生院捐贈藥品和設備,累計價值達幾百萬元;對于協會成員單位轉診的患者,實行綠色通道服務,免接診費和掛號費。
溫秀玲說,醫療技術協會的成立和發展,幫助衛生院解決了一些問題,但是要想讓更多的農村居民享受到中心醫院的服務就得做更多的工作。該院以醫學技術協會為平臺,以該院腫瘤診療中心和內分泌科為技術依托,先后建立了“滄州市腫瘤防止協作體系”和“滄州市糖尿病防止協作體系”,組建40個初級篩查站,對6600多名衛生院和衛生室的醫生進行癌癥知識普及和業務指導。截至目前,共初步篩查近6萬人次、復查5000多人次、住院治療1800多人次。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