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奇缺護士的九大原因,你未必都知道
2017-04-06 22:05
閱讀:3153
來源:中國護士網
責任編輯:謝嘉
[導讀]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護理人員缺乏被認為是阻礙醫療服務改善的最主要因素。
一、工作負荷
“護士,終于找到您了。21床病人手術后大量出血,麻煩您過去看看。”病人家屬焦急地催促著。
剛從治療室走出來急著給病人換藥水的護士,馬上又一路小跑進了病房。
護理部無奈說:“早上8點上班到現在,幾乎一刻都沒歇著,但還是會有病人找不到護士的情況。病房里瑣碎的事情太多了,護士工作非常累。”
工作忙,連軸轉,這就是護士工作的常態。即便這樣,在各大醫院,還是有不少患者家屬覺得護士難找。
護士為什么難找?因為護士數量確實不夠。不少護士認為自己的付出與收入極不相符,對工作滿意度較低,整個行業人員流動性也很大。
市衛生局局長許岸高擔憂地說:“希望各界能共同關注和解決這一問題。再不想辦法,等我們老了,誰來護理我們?
二、心理壓力
葉女士在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重癥監護病房工作,當護士10年了。在重癥病房,一個護士要照看3名危重病人,工作壓力很大。
看著身邊差不多年紀的護士,有的提升做了管理人員,有的去了較為清閑的部門,葉女士也想轉行。她說:“工作強度太大了,上班過程中連喝杯水的時間都很難擠出來。每周都得輪夜班,對身體傷害很大。我擔心再這樣做下去,身體會有一天吃不消。”
第二婦幼保健院的護士石靜說,護士工作很多很雜,除了最基本的輸液和發藥外,還要負責病人的基本護理。如果是手術病人,還要進行術前準備和術后病情觀察與護理。上班過程中,雖然大家都不怎么歇息,但經常會忙不過來。
她說:“普通醫院的護士工資都不高,我身邊有不少同事辭職了,我也有這種念頭。”
剛工作半年的市第三人民醫院護士張麗麗說:“護士工作人命關天,一有閃失后果不堪設想,我們普遍感覺心理壓力大。”
三、工資報酬
一些醫院未實行同工同酬,不少“非正式”的合同制護士待遇偏低。某二甲醫院合同制護士透露,其月工資為1200-1300元。剛畢業還沒拿到護士執業資格的護理人員,每月只能拿幾百元的工資。
四、護理收費標準低
醫院缺護士,又很少招護士,這是因為護士為醫院創造的價值和收入沒有醫生多。
醫生的掛號費、診療費、手術費等等,可以為醫院帶來可觀的收入,如果醫生技術好,屬于名醫,更能擴大醫院的知名度和門診量;而護士所能創造的收入不過是十幾元,高一點的護理費才幾十元。所以,醫院從眼前利益考慮,當然愿意要醫生,其次才考慮招護士。
五、編制給醫生而非護士
除了直接的經濟原因外,導致醫院“重醫輕護”的原因還有醫療資源供小于求的現狀、國家的醫療體制、政策等。現在到醫院掛號、看病都要排長隊,要想掛個名醫的號更是難上加難。醫院首先要解決的是壯大醫生隊伍,提供更多的診療服務,以滿足需求;其次,才考慮提供更好的護理服務。
六、護理教育不對稱
從我國醫療體制上講也是如此。1985年前,我國只有中專、大專護理教育,1985年后,國家開始重視護理服務在整個醫療服務中的價值,陸續有了本科、碩士、博士護理教育。然而,與護理教育不對稱的是,在臨床上,護理專業畢業生要獲得一個學以致用的舞臺,競爭是慘烈的;此外,全國統一的護理專業技術評價體系也沒有建立。
七、社會對護理服務價值的認知度不夠
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護理人員缺乏被認為是阻礙醫療服務改善的最主要因素。
社會對護理服務價值的認知度不夠,影響了醫院擴大護理隊伍的積極性。在目前獲取診療服務都有困難的情況下,不少患者的護理工作,都由家屬代勞了。
衛計委一項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在全國400多家被抽樣調查的醫院中,95%以上住院患者的生活護理工作由家屬或護工承擔。
患者和家屬的認識還停留在“醫院能給我看好病,護士能認真幫我**、換藥就可以了”,其他諸如心理護理、生活護理、出院后的護理等原本屬于護理工作的范疇,都由家屬代勞了。而事實上,護理人員不足,護工和家屬承擔大量護理任務后,會造成護理基礎質量不穩定及護理安全系數降低,護理差錯和醫院感染的發生率上升。
八、護理專業流失
既然近些年各大專院校都在擴招,為何護士還供不應求?近年來護理專業一直面臨著困境,一方面招生情況不樂觀,同時學生畢業時愿意去醫院當護士的人并不多。
例如中山大學從1985年開始招收護理專業學生,該專業近年來就業去向一直比較分散。總結了一下,基本上是四個流向:1/4選擇繼續讀研深造,畢業后做學術或做老師;1/4直接去大專、中專護理院校當老師;1/4到醫院之外的其他醫療行業,或者離開醫療行業;只有1/4畢業后直接到醫院做護士,“其中多數去了三級大醫院”。
有些護理學院每年都招生90人,“往往畢業時只有不到80人”,有一些直接放棄了,開學時就沒來報到,有一些通過換專業轉走了。“每年一開學都要流失十幾個!”
而今年這屆畢業生共75人,目前除了13人選擇讀研外,剩下62人,約1/3已簽了醫院;有1/3有意向,最終去向還沒定;另有1/3還在觀望中,“思相比較動搖”。
九、床護比例不達標
醫院里有多少護士才夠用?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級別的醫院,都有著不同的醫護、護患配置比例要求。記者了解到,1978年,衛計委發布《綜合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確定了我國病房護理人力資源配置標準,30多年來,床護比例1:0.4的標準一直未予更新。目前中國96%的醫療機構未達到上述標準要求。(護士筆記吐槽一句:30年前的標準,居然到現在還有96%醫院沒達標,我們是要等100年么)
目前我國護理人力資源供給數量不足,我國每千人口中僅有護士1.4名,與世界大部分國家每千人口護士比大于3相差甚遠。另外,衛計委對全國400多家醫院調查顯示,國內醫療機構床護比平均為1:0.33。而世界許多國家的床護比保持在1:1以上,部分醫院床護比例為1:0.52-1:1.2。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