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醫患沖突 關鍵在一個“信”字
2016-12-06 18:24
閱讀:1195
來源:環球醫學
責任編輯:謝嘉
[導讀] 醫患矛盾——每次說到這四個字的時候,似乎總有些老生常談的意味,但現如今醫患矛盾確實成為全球性問題,如何解決?各國都有高招,但如何探尋出符合我國現狀的道路,確實值得所有人深思。
醫患矛盾——每次說到這四個字的時候,似乎總有些老生常談的意味,但現如今醫患矛盾確實成為全球性問題,如何解決?各國都有高招,但如何探尋出符合我國現狀的道路,確實值得所有人深思。
據美國司法部的一項全國調查顯示,所有行業中,執法人員和醫務工作者是兩個最容易遭受暴力侵害的行業。具體而言,醫務工作者遭遇工作場所暴力的可能性是其他從業人員的3-4倍。比如,2000年到2011年期間,美國醫院發生了154起導致人員傷亡的槍擊案。而在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近年醫患沖突惡性事件頻發,并有上升趨勢。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與這些國家相比,中國醫患矛盾更加突出。在過去的5-6年間,世界權威醫學雜志,如《柳葉刀》和《英國醫學雜志》等,頻頻刊文,報道并討論中國醫患沖突。
面臨日益激化的醫患關系,如何有效降低醫患沖突?歐美國家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經驗。首先應該嚴格執法、嚴懲肇事者。在美國,28%的涉及***的襲醫事件中,保安人員直接開槍執法。在經常發生醫患沖突的地區,醫院都配有金屬探測器。對有襲醫前科的病人,不少醫院將之列入特別名單,并在他們再次就診時候提前通知相關醫護人員,以備萬一。另外,西班牙為了紀念2009年被患者殺死的一名家庭醫生,把每年的4月20日設立為全國反醫務場所暴力日,并把襲醫定為刑事犯罪。他們還設置專門機構,負責采集各種襲醫事件之資料,為法庭提供證據。此一系列措施卓有成效,自2012年實施以來,襲醫事件降低了16%.
然而,大量研究表明,這種嚴懲的方式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真正長遠解決醫患沖突的關鍵,還是要建立醫患之間的信任,也就是說:醫者有“信”,患者能“敬”.從醫生角度主要兩點。第一是有信,信者,即“人言無欺”.孔子論政,以為首要是“信”,其次才是豐衣足食,所謂“民無信不立”也。行醫亦然。另外一方面,醫生需要通過有效的交流溝通,來建立醫患之間的信任。美國紐約東北部的撒拉納克湖畔,鐫刻著西方一位著名醫生特魯多的銘言:“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段銘言越過時空,久久地流傳在人間,至今仍熠熠閃光。
為了強調人際交流對于醫生執業的重要性,美國行醫***考試中特地設有社會學心理學內容。而從患者角度,對醫務人員要有恭敬心。敬是中國文化之重要一部分,比如,翻看秦漢時期成語***,我們會發現,“敬”時其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需要指出,不少西方醫學雜志都曾刊文,強調大眾媒體對于建立“患者敬”之重要性。
首先醫生們應該帶著一種同情和尊重患者的心態去上班,而不是帶著一種憤怒和委屈的心態去上班。如果醫生在心理對患者的病痛沒有同情,對患者的需求沒有尊重,而是將患者視為敵人、負擔、一群無知的低素質的人、需要嚴加防范的對象,那么,這種心態必然反應在他的言談舉止之間。一旦醫生和患者處在一種濃濃的互相防范和敵意中,那么兩者間出現沖突的可能性就必然大大增加。
反過來,醫生從內心深處關懷患者、同情患者,那么他的心態也必然反應在自己的舉手投足之間,并能被患者及家屬感受到。這可能會避免很多的麻煩與沖突。
誠然,醫患關系有文化、地區差異,我們無法完全照搬他國經驗。與歐美醫生比,中國醫學教育起步較晚,時間較短、醫生收入低、每日看病人數卻多5-10倍,這無疑加大了醫生的不滿情緒與消極態度。另外,中國的醫院管理系統和歐美也大不同。但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關部門只有充分吸取中外經驗,為我所用,才能真正制定出切實有效的政策。
醫患本無**,目的都是讓疾病消失無蹤,讓我們每個人從我做起,共同創造一個和諧的醫療環境!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