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著名期刊《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徐國良課題組和李勁松課題組關于卵細胞重編程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闡明了自然受精和克隆過程中卵細胞重編程的機制,使人們對早期胚胎如何獲得正常的發育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認識。
精子和卵細胞融合為一個受精卵的過程,是動物個體發育的起點。為了形成一個具有發育全能型的早期胚胎,卵細胞需要對精子基因組進行一系列的重編。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項就是基因組DNA上胞嘧啶堿基的去甲基化。人們并不清楚這種化學修飾的改變是如何實現的,也不知道它為什么要發生。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該研究工作發現,來自卵細胞的一個叫做“Tet3”的母源蛋白可以氧化精子基因組DNA,并進一步調控父源基因的表達,以支持早期胚胎的正常發育。卵細胞去除“Tet3”氧化酶的母鼠生育力顯著下降,大部分胚胎在妊娠期發生了退化,被母體吸收。此外,在動物克隆過程中,“Tet3”也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項研究為開發女性不孕不育癥的治療手段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參考,也為提高動物克隆效率帶來了新的希望。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