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者因感染嗜水氣單胞菌50小時后被截肢 專家稱這是極少數案例不必太驚慌
本報訊昨日,一則"買鱸魚遭刺要鋸腿"的消息引起喜愛吃海鮮的老廣的關注,不少市民問本報這是個案還是普遍案例?記者昨日多方走訪求證,得知"吃魚鋸腿"的致病原是嗜水氣單胞菌,是水體中廣泛分布的常在菌,人感染率甚至比百萬分之一都要低。水產專家表示,市民無需因此個案而"聞刺色變".
買鱸魚被刺導致截肢
5月25日上午,廈門莊先生到水產批發市場買了一條一斤多重的鱸魚準備回家做湯?;丶业穆飞?,裝鱸魚的袋子破了口子,鱸魚的刺把莊先生的右腳扎傷了。
被刺的傷口不大,莊先生沒在意,可是晚上腳開始紅腫。第二天上午,疼痛難耐的莊先生發起了高燒。家人建議他到醫院看急診,但病情發展迅猛讓眾人吃驚。當天下午,護士發現莊先生的血壓一直偏低,建議馬上住院。且僅僅6個小時后,到晚上11時多,病情迅速惡化,莊先生直接被推進手術室做手術。
手術連夜做了4個小時,依然無法控制病情發展。為了保命,醫生只好為莊先生做了截肢手術,將他右腿膝蓋以下部分全部截去。這個時候,離莊先生被魚扎傷僅過了50多個鐘頭。
廈門中山醫院ICU醫生檢查發現,莊先生的致病原是嗜水氣單胞菌,致病力很強,短時間就能造成多臟器的功能衰竭。
發生概率低于百萬分之一
"廈門莊先生的經歷是一個極其個別的案例,還得由醫院給出進一步原因再分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李新輝表示,嗜水氣單胞菌在自然界很常見,如市民去河里洗手,手上就可能會附著這種細菌,但即使手出了血,也幾乎沒有聽說過感染嗜水氣單胞菌導致人要截肢的事件,因此市民無需擔心。"在我個人看來,莊先生經歷發生的概率可能比百萬分之一都要低很多。"
"我工作以來,尚未發現過類似廈門莊先生的病例。"畢業于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就職于廣東省人民醫院的賴宇雄博士表示,在研究中,了解如何抑制嗜水氣單胞菌在水產養殖業中傳播是主要方面,因為如蝦、魚都會感染它。但是研究嗜水氣單胞菌傳播給人的病理還未聽說過,按照經驗,在魚類中傳播的細菌,一般不會殃及哺乳動物。
提醒
賴博士說,市民買魚時不要依靠"是否生猛"作為判斷是否攜帶嗜水氣單胞菌的依據,這是不科學的。另外,市民購買魚、龍蝦等有刺的水產品時,最好戴手套。而高溫加熱后,即使魚類攜帶有病毒,也會因高溫而死亡,不會危及食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