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北京市醫藥分開試點在北京友誼醫院正式啟動。零時起,友誼醫院啟用新的藥價體系,所有藥品價格取消15%的加成。同時,患者看病不再需要繳納掛號費和診療費,而是按照醫生職級支付醫事服務費。
到醫院看病,不少人有這樣的感受,某些醫生,總是短短幾分鐘就打發一個病人,開的藥物時常是又新又貴又多。在患者眼里,這種服務顯得非常不專業。
要知道,這是一個信息發達和服務開放的社會,人們的見識也因此在水漲船高。一個醫生、哪怕是頂著再“大牌”頭銜的醫生,如果對待患者總是接診馬虎,草草問幾句,連基本的查體都沒有,已經很難逃過越來越多來源于患方的“火眼金睛”。再拿開藥來說,如果醫生不根據病情,把一大堆貴藥推銷給患者,時間長了,通過比較不同醫院及醫生就診提供的專業意見,這種“營銷”手段很容易被識破。你為什么給我開那么多不需要的貴藥?不少患者已經逐漸開始學會質疑醫生。更為重要的是,在人們眼里,醫生的專業形象將為之大打折扣,甚至因此失去對醫生的信任。
客觀地說,大多數醫生都想做好醫生,給患者提供更專業的醫療服務。但究竟難在哪里呢?一個答案是,因為長期以來,畸形和落后的醫療經濟模式——以藥補醫綁架了人們的這種美好期望。
當醫藥不分、醫藥一家、醫藥結成統一利益聯盟,醫院成為被藥物經濟綁架的犧牲品。醫生作為第一線的服務者,很難做到不深受其影響。
看看吧,藥商們的金元炮彈在誘惑他們,醫院轉嫁下來的經濟壓力同樣壓得醫生們喘不過氣。在這些復雜錯綜的背景作用下,才會出現這種社會怪現象:盡管大多數醫生在醫療技術上很專業,但提供的醫療服務卻并不專業,無論是態度上還是醫療理念上,亂開藥只是一種癥狀。從這個意義上而言,醫藥分開的出現是一種對這種經濟格局的調整。通過調整提高醫生服務價格,把醫院的受益從原來依靠藥品轉向依靠醫療服務技術水平和能力,以及對藥物利潤的切斷,來實現醫療服務本質的回歸。過去是醫生不值錢,藥物比服務更重要,甚至可以“俘虜”醫生?,F在通過一系列的調整,回歸到一個常識:藥物只不過是為醫生服務的工具,是醫生很值錢,而不是藥物。人們到醫院就醫,并不是因為有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藥物,而是因為醫生能夠提供很專業的醫療服務,增進健康與挽救生命。
在國際上,醫藥分開能夠讓醫生更專業早成為一種共識。在很多國家,**會想盡辦法,來實現這種醫療格局。比如,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減少采購中的腐敗。又比如,通過在補醫與反腐上持續發力,以及更為積極有力的財政政策來實現目的。
綜合這些因素,北京此次進行醫藥分開試點是一種進步,值得肯定與支持。但就像很多剛起步的改革一樣,總是存在一些不足,改革的步子邁得也沒有很多人期望的那樣大。但我們應該堅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愿意沿襲著這種方向繼續前進與改進,積累足夠多的經驗與民意支持,進行更大范圍的推廣,將來一定可以實現醫藥分開,從根本上結束以藥補醫的混亂局面,讓公眾從改革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