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4年12月30日到今年1月20日,清華大學醫學院對554名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高水平的醫學院校學生及畢業生進行了有關醫生職業理解及醫患**認識調查情況。調查顯示,超過9成的醫學生認為醫鬧事件以及醫患**對他們選擇醫學這個領域產生了影響,同時超過半數同學表示對于醫患關系的僵化較為憂慮。醫學人才的發展問題值得關注!
超九成同學的學醫選擇受醫鬧問題影響
清華大學醫學院張林琦介紹,共有554名醫學生參加此次調查,樣本選取了目前中國最為優秀的一批醫學生,旨在反應他們對于中國目前醫療現狀以及醫改的看法。
作為醫學專業的學生,超過90%同學對于醫鬧事件有較高的關注度。醫療改革、醫患問題等領域中的動向都會得到醫學生們的廣泛關注。目前的醫鬧問題對于醫學生們有非常大的影響,超過九成的同學認為醫鬧事件以及醫患**對他們選擇醫學這個領域產生了影響。
對于醫患**問題,醫學生們最為關注的是大眾對于醫生的誤解以及患者和醫生對于疾病本身的理解存在巨大差異。
如果能在大眾知識普及、良好醫療氛圍營造等方面多做努力,那么醫患**就會得到很好的改善。
近兩成同學認為未來的醫患關系將持續惡化
調查顯示,對于未來醫患問題的發展,19.7%的醫學生認為未來的醫患關系將持續惡化。
“已經有兩成的同學開始持悲觀的態度,如果不能盡快采取有效的措施,這個比例還會升高。”張林琦說。
調查還顯示,隨著年級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同學開始持悲觀的態度,而仍然保持樂觀的人數則逐步下降。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絕大多數醫學生仍選擇繼續學醫,但是近半數出現對醫生職業的迷茫。并且整體趨勢上體現了醫學生隨著對職業的感受和理解的加深,產生的迷惑也更大,也更容易動搖的現狀。
近三成醫學生親友對學醫持消極態度
調查顯示,醫學生周圍家人和同學、老師對其學醫多數表示鼓勵和支持,10.11%強力支持,57.4%表示鼓勵,仍有近30%對此報消極態度(不鼓勵和反對)。
調查顯示,周圍家人和同學、老師的消極態度大多來自于對中國的醫生行業辛苦程度、安全性、前途和收入的擔憂。周圍家人和同學、老師的積極態度大多來自于便于給自己的家人朋友就醫提供便利、職業的穩定性,然而對自我選擇的尊重、地位、收入、崇高卻占末位。
醫學生選擇醫科的原因主要是醫生職業本身的崇高,便于惠及家人親友,以及自身投身醫學的志向。在選擇職業時,醫學生對醫生的待遇收入及社會地位的預期并不高。
思考
改革的推進是必要的,否則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醫學生對醫學失去信心。如果醫患矛盾繼續激化,選擇繼續堅持學醫的人數也會不斷下降,并且趨勢將十分明顯。醫患矛盾的發展對醫學生們的影響非常大。
我國復雜的醫療環境和惡劣的醫患關系對新一代醫學人才的培養存在嚴重的負面影響。醫者,對13億人而言,是接觸最多、依賴最深、受益最大的職業之一。醫生們兢兢業業支撐著13億人的健康,拿著不高的工資,“白加黑”連軸轉,承受著超乎常人想象的心理壓力,同時也承受著被一些無良同行倒出的、潑向這個職業的污泥濁水,甚至還得挨上雖然個別、卻令人痛心的無妄之刀,承受直接和間接的身心傷害。
倘醫生和患者長期對立,必會兩敗俱傷。要根治,需要國家下決心動大手術。否則,真的沒人敢做醫生、或最優秀的人不愿做醫生的話,最倒霉的還是患者。在醫療資源本就極其短缺的中國,如果真的沒人愿意做醫生,國人情何以堪?莫讓未來醫療行業的領軍人物對未來他們即將從事的領域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