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月3日),《都市晨報》“快哉茶館”欄目刊發了一篇讀者文章,指責某醫生以“下班”為由拒絕一名帶孩子前來看病的母親的苦苦哀求。并在文章最后強調醫生時刻將醫德、醫風牢記心間,將患者奉為“衣食父母”,盡心盡力為患者服務。希望以后,因為下班而拒絕為病人看病的現象少發生、不發生。——對于這樣的文章和刊發此類文章的媒體,醫脈通小編很生氣。
全文內容如下:
前日,網友“╰ 冷暖自知、”帶著孩子去豐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看病,未想遭遇“冷面醫生”.盡管她站在門口苦苦哀求5分鐘,也依然難以打動這位醫生。因為,在這位醫生看來,“下班了”就是最正當的拒絕理由。(今日本報A06版報道)
現實生活中,人們常說,醫生是白衣天使。其實,正因為他們是天使,才應該將 “救死扶傷”的職責牢記心間,將患者視為親人,才能對得起、配得上這“天使”二字。為此,不管是在醫院還是在街頭,不管是在上班時間還是在休息時間,見到有人需要救治,在能力范圍內,醫生就該義無反顧地上前搭把手,讓患者得到最有效、最及時的救護。這樣的醫生,才是真正的“天使”.
可是,現實生活中,有些醫生的醫術可能堪稱精湛,但醫生“救死扶傷”的第一要義卻早已忘得干趕緊凈了,“醫者父母心”的職業操守也早已如敝屣一般丟到一邊了。問診時,患者多說一句話,便不耐煩;開藥時,大筆一揮,就是成百上千元的藥;當然,更有個別醫生明明坐在辦公室,但自認下班了,便可卷起袖管、喝著茶水、穩坐“太師椅”內,不管患者情況是否特殊、是否緊急,更有甚者還將眼前的患者視而不見,將患者的求助置若罔聞,這樣的醫生又怎能配得上“醫生”二字。
或許,有些醫生會說,每天要為那么多患者看病,他們的工作也相當辛苦,也有煩躁的時候,當然更有休息的權利。這一點,筆者也認為這樣的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畢竟誰也不是鐵打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成為拒絕為患者看病的正當理由。因為你是醫生,病人就在你的面前,你就有責任將患者的安危置于首要地位,更何況只是耽誤你區區幾分鐘的休息時間。
筆者以為,現在很多服務行業都將顧客看成是“上帝”.從醫者與患者的角度來講,患者又何嘗不是醫者“衣食父母”呢,只有將患者看成“上帝”,看做是“衣食父母”,醫生才能保得住“飯碗”,才能長久地、安穩地保有自己的崗位。筆者覺得,不管是大醫院還是基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只有將精湛的醫術和良好的醫德、醫風相結合,才能贏得患者的信任,也才能讓醫院發展得長久。
當然,相關職能部門也應該時常“走出來”、“看一看”,“明察”也好,“暗訪”也罷,常常念念“緊箍咒”,只有這樣,才能讓醫療機構由表及里、由內而外地進行真正的“提檔升級”,真正為老百姓看病帶來便利。也才能讓醫生時刻將醫德、醫風牢記心間,將患者奉為“衣食父母”,盡心盡力為患者服務。希望以后,因為下班而拒絕為病人看病的現象少發生、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