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因
盲目擴招造成惡性循環
人才高消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采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專家學者和醫院管理者對此存在不同看法。但有一點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擴招改變“游戲規則”。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呂兆豐教授說,醫學院校有自己的教育需求,根據這個來確定招生規模,如果招生規模超過市場需求,市場消化不了這么多畢業生,必然推高用人單位期望,對人才高消費起了推波助瀾作用。
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年來,醫學院校招生規模急劇擴張。廣州市某醫學院校原本不到400人的招生規模,短短幾年就擴充至1500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2008年比2007年招生規模擴大一半。一所醫科大學更是將原先專業拆分成不同的亞專業方向來擴充規模,原本只有30人的培養能力,搖身一變成招生360人,擴張到12倍。
擴招帶來的沖擊非常明顯:2001年,廣州市需求672名醫學專業學生,可本地生源數只有192名,空缺了480個位置。但擴招后的2002年就業市場已經逆轉,雖然廣州市對醫學專業畢業生需求只有290名,可本地生源數卻達到了376名。
這一情況與整個教育體制環境有關。11月22日,教育部公布的數字表明,明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將達680萬人,比今年增加20萬人。北京地區研究生已成為就業主體,而多所醫科院校研究生規模也超過了本科生。
為何高校愿意成為擴招的“急先軍”?呂兆豐說,高校現在是按人頭費用撥款,學生越多投入越大,投入機制使得擴招給高校帶來實惠,所以高校對擴招有積極性。
還有學者解釋說,各省屬醫學院校面臨著很大的壓力,要求負擔提高本地生源高考錄取率的重擔。
席彪認為,擴招帶來的弊端很多,醫學院校規模不斷擴大,但教學能力和教育資源很難跟著翻跟頭,比如做動物實驗由“動手”變“圍觀”,小班教學變大班教育,越來越背離醫學院校的教育規則。“這必然帶來本科生素質的下降,加上人數增加,造成學歷貶值,反過來刺激醫院需求更高學歷的畢業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建 議
供需“雙盲”向互動轉變
“院校培養的規模很少真正和實際的需求緊密結合,教育部門不知道社會究竟需要多少醫生,而衛計委門也不知道自己需要多少醫生。”呂兆豐認為,醫學教育不應該如此粗放式培養。他說,這種形式就好比“雙盲”試驗,供方和需方——高校與醫院之間不對接,培養方和用人方心理都沒數,這一現象已嚴重影響教育的理念。
“搞清楚需求并不難。”呂兆豐說,衛計委門與教育部門只要密切互動,衛計委門提供大概需要培養的人才規模和信息,比如哪些是緊缺人才,哪些是過剩人才,教育部門來進行教學資源分配即可。
據了解,首都醫科大學進行了3次摸底,大致測算出北京市各級醫院的需求。呂兆豐說,這個基數可以以區級為單位,將幾年內人才大概需求情況提交上去,最后由衛計委門匯總信息,可以推算總體的輪廓。這種人才“訂單式”培養受到醫學教育者推崇。曾誠認為,應該以需求來指導生產,衛計委門制定需求,教育部門在編制招生計劃時與之銜接,建立院校培養與行業需求之間有效銜接的調控機制。
呂兆豐認為,院校教育和畢業后醫學教育應更緊密結合在一起,比如“5+3”模式,5年本科教育加上3年專科規范化培養,后面再加上若干年的亞專科培養,整個“實用型”人才培養過程就非常清晰。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