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人才留在基層、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到基層?編制、養老、待遇缺一不可。
隨著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醫療衛生硬件資源日趨豐富,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人員隊伍建設并未得到顯著加強,醫療衛生人才短缺成為阻礙基層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探索基層醫療衛生人才培養模式,是提高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質量,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的重要途徑。
日前,山東省開展關于《基層醫療衛生體系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其中,山東省衛健委副主任牟善勇針對“完善基層衛生健康人才招引政策”作出詳細說明。牟善勇指出,近年來,山東省全面貫徹“以基層為重點”,高度重視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針對基層招人難、留人難等問題,通過一攬子舉措落地生效。2018年,山東省將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編制標準最高提高至轄區服務人口的1.5‰和1‰,以縣(市、區)為單位打破以往按照戶籍人口數核定編制慣例,將常住人口數(含流動人口)作為核算基數,重新核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編制。全省16市全面按照新標準完成基層機構核編后,共核定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編制11萬名,43.33%的區縣增加了編制數量。縣級機構編制、人社部門優先保障基層醫療機構崗位用人計劃,科學設定招聘條件,優化簡化招聘程序,對基層急需緊缺專業人才實行降低開考比例或直接面試等方式,集中補充基層專業技術人才。截至2022年初,全省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總數增長2.44萬人,每千人口基層衛生人員數達3.52人,鄉鎮衛生院醫師本科以上學歷占比提高了10個百分點,村醫執業(助理)醫師占比達到2015年的2.7倍。培養選樹齊魯基層名醫,組織到北京大學培訓學習,市縣級參照省級做法評選當地名醫400余名,上下聯動放大名醫效應,增強基層崗位吸引力。推行縣域內人才柔性流動機制,65個縣(市、區)實行“縣管鄉用”,51個縣(市、區)實行“鄉管村用”,相關地區實行后累計招聘4000余人。落實基層晉升制度,基層晉升職稱門檻大為降低,基層醫務人員薪酬待遇、執業環境和發展空間顯著改善。2022年起,在全省遴選142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作為醫學生“三下鄉”基層社會實踐基地,突出醫學生教育重點和專業特色,指導組建帶教團隊,從基層衛生政策、基層機構調研、重點人群服務等方面設計實踐內容,截至目前,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濱州醫學院等多家省內高校精心組建百支醫學生實踐團隊參與,讓醫學生就近就便開展社會實踐,提前深入了解基層衛生工作,為促進各類醫學人才到基層就業提供更加有利的環境。除了山東省,其他省近些年在建設基層衛生健康隊伍的時候,也重點在編制上發力:湖南開展鄉村醫生等級評定試點,將符合條件的鄉村醫生分別評定為一級村醫、二級村醫、三級村醫等三個級別,其中一級村醫補貼不低于800元/月。在擇優選拔錄用上,2024年起,試點地區原則上每年安排不少于5%的鄉鎮衛生院空缺崗位,定向擇優招聘一級鄉村醫生并納入編制管理,逐步建立“鄉聘村用”工作機制。《江蘇省基層衛生條例》動態調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編制總量,推廣“縣管鄉用”“鄉聘村用”,優先聘用在村衛生室工作滿六年的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甘肅省鄉村醫生管理辦法(試行)》明確,在村衛生室連續執業10年以上,年齡45周歲以下,取得執業醫師資格且群眾反映好的鄉村醫生,通過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形式選拔錄用,可納入編制管理。河南提出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村醫專項計劃,湖南啟動“大學生鄉村醫生專項計劃”,貴州擬招聘1009名應屆畢業生到村衛生室工作,在大學生村醫的繼續教育、入編、學費補償等方面進行政策傾斜。可以看到,不論是山東省還是其他省市,都在努力拓寬基層醫生入編空間,并且隨著國家分級診療政策不斷深入,基層醫生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凸顯出來,如何把人才留在基層、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來到基層?必然是編制、養老、待遇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