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不學醫,我不勸你,聽從自己的內心!
2018-07-04 15:58
閱讀:16896
來源:"溫柔醫刀"微信號
作者:南*雪
責任編輯:南山雪
[導讀] 當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臨關鍵選擇時,大多數人都會猶豫、惶恐,這是人之常情,不是因為我們不夠自信,也不是因為我們準備不夠充分,而是因為我們知道,這一步實在太重要,怎么選擇,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以后的人生航向,決定以后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什么樣的生活。
當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臨關鍵選擇時,大多數人都會猶豫、惶恐,這是人之常情,不是因為我們不夠自信,也不是因為我們準備不夠充分,而是因為我們知道,這一步實在太重要,怎么選擇,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以后的人生航向,決定以后要成為什么樣的人,過什么樣的生活。
二十五年前,我和今天所有的高考學子一樣,在考完試后,面臨志愿的選擇。
略有不同的是,當時我們考完試后緊接著就要填報志愿,大家互相查對答案,憑著感覺和印象給自己估分,不像今天這個樣子,可以等到成績公布后,再來選擇院校。雖然,也有部分同學估分和實際分數很接近,但是大多數人自評分數和公布的成績差別還是比較大,一般都有二、三十來分的誤差。估分比較困難的是語文作文和英語寫作,因為主觀性比較強,老師的評分存在很大的變數。為了穩妥起見,在自我估分的時候,大家一般都會取平均數;當然,個別自我感覺特別良好的例外。
不管是自己估分還是等到成績公布,填報志愿最為困難也最讓人糾結的是到底選擇什么專業,就讀哪個院校?
選擇專業決定了以后朝哪個方向發展,從事什么樣的行業,做什么樣的工作;既要考慮自己的理想,也要考慮現實的情況,還要預判未來專業發展的趨勢,當然,父母的意愿也舉足輕重;少數情況下,父母的意愿甚至起決定性的作用。
選擇院校相比較起來就簡單得多,在專業方向確定的情況下,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就是自己的成績和該校錄取線之間的差距。
當年,我就讀于縣城最好的中學,高中時的成績不算拔尖。全年級六個班,每個班大約50名學生,考試成績從來沒有進過班級前三,但一般也不會超出班級前三分之一;在年級中的排位,客觀地講,只能說是處于中上游水平。
好在高考時發揮穩定,略有點小宇宙爆發,自我感覺不錯,自評分超出重點線很多。最后公布的成績也證實,我的高考成績位列全年級前茅,至于前茅到多少,當時已經被喜悅沖昏頭腦,滿腦子對未來的憧憬,已經無暇顧及其他了。
我是以第一志愿錄取的華西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填報專業時,父母和我的意見比較統一,讀醫科大學,畢業后當醫生,受人尊敬,可以養活自己;更重要的是,母親身體弱,家里有個學醫的,有個頭疼腦熱的,咨詢起來也方便。至于在醫科院校中為什么選擇華西醫科大學,說實話,并不是基于對華西品牌的了解,而是存粹地出于想象。
當年的資訊還沒有現在這么方便發達,能供參考的就只有高考志愿填報輔導書上寥寥幾行字的介紹。選擇華西最主要出于兩個考慮,一是華西位于成都,作為天府之國首府的重點醫科大學,再差也不會差到哪兒去;二是成都位于四川,四川的消費水平在全國各大省市來說相對比較低,對一個三代貧農出身的我來說,父母供我上大學的經濟壓力可能會小一些。
若干后,回想當年簡直像買***一樣的志愿填報過程,心理充滿感恩。對未來我本毫無概念,睜眼兩茫茫,只是仗著年輕,憑著一腔熱血無厘頭地憧憬,但幸運之神卻一再地眷顧,指引我走上正確的道路,還讓以后的生活充滿驚喜和彩蛋。
有人說學醫很苦,此話并非妄言。(學醫,沒點阿Q精神還真堅持不下去!)
醫學生的教育目前國內推行的是為5+3+X的模式,即在5年本科之后,進行為期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然后再根據個人意愿進行為期2~4年不等的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即所謂的X。
從踏進大學校門開始,醫學生的本科教育就要比其他行業延長一年。當然,這只是從時間的跨度上做簡單地比較。如果從學習的投入、要求、氛圍、專注上來講,醫學院校比其他院校超出太多。
課程多,內容深,范圍寬,要求高,是大多數醫學生對課程設計的共同印象。
第一年是公共課程,有些跟醫學沾邊,有些完全不沾邊,感覺是高中教育的延續,比如物理、數學、政治課;第二年是醫學基礎課,比如生物化學、醫學生理學、人體解剖學等;第三年、第四年是臨床醫學課程,比如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等,邊上課,還要邊安排時間去醫院見習。第五年是臨床實習,不上課,在醫院各科室進行輪轉當實習醫生。
每個學年都有十幾門課程,五年下來,要修五六十門課程,書本壘起來比人還高,平放著可以鋪滿一張床。關鍵是,每門課程不只是蜻蜓點水淺嘗即止,還要求反復閱讀爛熟于心。因為,醫學問題都是牽一發動全身,相互關聯互相影響。要深刻的理解疾病后面的本質,就不能局限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還要深諳疾病背后的誘發因素、發病機制,串聯起來全盤考慮。
所以,在很多院校司空見慣的燈紅酒綠的大學生活,在醫學院校是看不到的。每個人都是背著沉甸甸的書包,邁著急匆匆的步伐,不是去赴約會泡舞廳,而是去教室上自習,去圖書館占位子。
醫學生的生活如果說辛苦也委實辛苦,每天都是書本作伴,青燈為伍;沒有打游戲的叱咤風云,沒有泡網吧的醉生夢死,但是每天都有醫學知識的滋潤,每天都可以汲取精神世界的營養。這樣子的五年過來,雖然少了些許形式的精彩,但是收獲了內心的充實。畢業時頒發的***,也不只是空洞的蓋有鮮章的紙,而是扎扎實實的知識和水平的見證。
當然,學醫的辛苦不只是局限在校園,而是伴隨著行醫的每一個階段。
年輕醫生要成長為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級別的上級醫師,必須先經歷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主治醫師的基礎階段。每一個階段即代表一段經歷,也代表一種水平。級別越低,任務越重,事情越雜,待遇越少;越往上走,難度越大,要求越高,責任越重。
醫學生的成長經歷有點類似于修煉少林神功。習練之前,先要挑幾年水,掃幾年地,既是磨練心智,也是夯實基礎,然后才接觸拳法心法,最后才練習秘技絕學。(醫學生,耐不住寂寞成不了大才)
當然,即使練就上乘武功,也不是說就包打天下。行醫越久,級別越高,見識越多,閱歷也豐富,在疾病的診治上就有更多的勝算;但是,還是會有紕漏疏忽,會有誤診誤治。這有時與人有關,有時與人無關,更多的是由醫學特性所決定的;好在,當醫生越久,待遇上也會有所改善。
當醫生,無法大富大貴,更不會一夜暴富,但是,只要求不是太高,養活自己應當不成問題。尤其當有了一技之長后,隨著名氣的傳播,品牌的建立,衣食住行等生存問題就不會再成問題。
當年,父母希望我學醫而我自己也愿意學醫的主要考慮之一就是希望學有所成后能夠養活自己,可以自立。雖然說,人不能為了生存而生存;但是,人只有在解決了生存問題后才能談理想。
實事求是地說,在中國目前的狀態,醫生的付出和得到的報酬是極不相稱的,醫生的地位和應受到的尊重也極不匹配。雖然,現狀令人很不滿,但是我依然看好中國醫生的未來。
縱觀全球,現代化程度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的地區,醫生的地位越高,收入越好。歸根到底,這與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重視程度有關。
醫生呵護的是人的健康,當一個社會,一個個體對自身健康日益重視的時候,自然也會對醫生越來越尊重。因為,尊重醫生,實際上就是尊重自己。
我相信,作為病人,誰都不愿意找一個窮困潦倒的醫生看病,誰都不會放心把自己的健康,把自己的生命交給一個整日都為三餐發愁的醫生。
增加醫生的收入,提高醫生的地位,讓醫生專注于診治不為其他問題分心,既是對自己的健康負責,也是為了讓自己放心。而未來的中國,隨著人們意識的覺醒,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重視,必然會越來越尊崇醫生,尊重醫生。
當然,人不能只為待遇活著,年輕的時候總得有點夢想。選擇專業的時候,不能只是想著面包、錢包,要更多的考慮自己的責任、擔當。
學醫,最大的優勢是既可以養活自己,又可以救活他人。
一個人,如果對這個社會有貢獻,對這個世界有改變,他就有了價值,就沒有枉活一場。當醫生,每天都在治病救人,施善心行善為。救治了他人的疾病,也就改變了他人的命運,也就改變了這個世界。沒有一個職業像醫生這樣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世界,沒有一個行業像醫生這樣始終都能保持一顆柔軟的心。
心懷善念,多做善行,世界就會越來越美好。
從醫二十余年,吃過很多苦,受過很多累;有過挫折,挨過辱罵;掉過淚,傷過心,猶豫過,質疑過,但我從來沒有后悔過,而且現在依然引以自豪——我是一名醫生!
曾經有人揚言,勸人學醫,天打雷劈;也有醫生賭誓,絕不讓自己的子女后代學醫。我也深知,學醫很苦,在中國行醫很難;但是,人不吃苦枉少年!不經歷風雨又怎能見到彩虹!如果你有一顆懸壺濟世的仁心,有一腔救世人于疾苦的熱血,二十余載的經歷告訴我,學醫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學不學醫,我不勸你,聽從自己的內心!
如果你愿意學醫,我在路的前面等你!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