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根性痛、干性痛與叢性痛?
2018-06-04 10:42
閱讀:15350
來源:骨科主治醫師870問
作者:人***天
責任編輯:人間四月天
[導讀] 腰骶部神經根出椎管后匯入骶叢,并**成坐骨神經干,故當三者之一受累時,即可引起某些相似的癥狀與體征。
腰骶部神經根出椎管后匯入骶叢,并**成坐骨神經干,故當三者之一受累時,即可引起某些相似的癥狀與體征。主要表現在腰腿部的疼痛、麻木、運動與反射的障礙及直腿抬高試驗陽性等,其中某些特點往往使初學者難以識別,以致造成判斷失誤。實際上,三者病變的病理解剖部位與特點并不一致。除少數病例其中二個或三個可合并發生外,一般均為單發,并各具特征
1.根性痛:多是椎管或椎管外病變壓迫或**神經根所致其中以腰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包括側隱窩狹窄)及腰椎管內腫瘤等最多見。主要特點是:
(1)椎旁壓痛:根性痛者多在椎旁有壓痛,并往往向下肢放射,這是由于患節脊神經根背側支同時受累所致,而在干性痛及叢性痛者多不出現。
(2)腰椎運動受限:腰椎管狹窄者以后伸受限為主,腰間盤出者可表現為腰后伸、前屈及患側屈均受限,椎管內腫瘤亦可在不同病變階段表現出不同程度的腰椎運動受限。而干性痛及叢性痛多無此特點。
(3)屈頸試驗:趙定麟等曾對200例根性痛病人進行屈頸試驗檢查,其陽性率高達95%以上。這是由于頸椎在前屈狀態下通過對硬膜囊及根袖的牽拉,增加了受累神經根的張力與壓力而使疼痛加重。而干性痛及叢性痛則不存在。
(4)脊神經根定位癥狀:諸脊神經根所司感覺、運動及反射因脊節不同具有較明確的定位特征。如足1、2趾背側皮膚感覺以腰s神經根支配為主,而足外側緣及小趾處則為骶1神經根支根性痛感覺障礙及反射受累的范圍較干性痛與叢性痛
2.干性痛:以往臨床多診斷為“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炎”等。近年來,多數學者認為,導致干性痛的多數原因為坐骨神經盆腔出口的病變,如腫瘤、粘連、梨狀肌壓迫、炎癥**等。干性痛的主要特點是:
(1)壓痛點:多位于盆腔出口處,即環跳穴周圍,局部深壓時出現放射性下肢痛,其范圍較根性痛明顯為大,并且約60%病側伴有胭點(脛神經走行處)及腓點(腓總神經走行處)壓痛及放射痛,而在下腰部則無明顯壓痛及叩痛。
(2)下肢旋轉試驗:一般為陽性,單純以出口粘連所致者,內旋為明顯,梨狀肌同時受累者,外旋時亦為陽性。
(3)干性定位癥狀:其受累范圍表現為脛神經及腓總神經支配區的感覺、運動及反射障礙,因此不僅范圍較廣,且受累的脊神經根限于腰4~骶2范圍內。
(4)足底麻木:根性感覺障礙往往不能累及整個足底,而據趙定麟等統計,有90%以上的干性痛病例出現足底麻木
3.叢性痛:骶叢位于盆腔內,因此,盆腔內腫瘤、慢性炎癥、附件疾患等均可使骶叢受累,引起癥狀。其中以坐骨神經干、股神經干、及臀上神經為多見,因此,叢性痛可具有如下特
(1)多干性痛:即在同一病例可表現出放射性坐骨神經痛及大腿、骶部及膝部痛。上述癥狀可同時出現,也可交替出現,因病變輕重不一,數干之間受累程度亦有差異
(2)腰骶部叩擊試驗:與根性痛的區別在于,當叩擊腰骶部時,患者不僅無痛感,且往往感到“舒服”而盆腔占位性病變則為疼痛,甚至劇痛。
(3)盆腔系統檢查:叢性痛以女性患者多見,因此在確立診斷前要進行婦科檢查,以除外婦科疾病。此外,對此類疾患要注意盆腔觸診,并酌情做肛診檢查,以除外腫瘤,必要時于清潔灌腸后,攝骨盆正位及左右斜位片。疑有腸道或泌尿系腫瘤者,可行鋇劑灌腸或膀胱造影等檢查。
(4)反射改變:膝反射及跟腱反射多可同時出現減弱或消失。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