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狹窄癥手術治療應注意哪些問題?
2018-06-13 09:02
閱讀:18772
來源:骨科主治醫師870問
作者:人***天
責任編輯:人間四月天
[導讀] 減壓必須徹底。手術要根據狹窄的類型、范圍而定。
(1)減壓必須徹底。手術要根據狹窄的類型、范圍而定。對中央椎管狹窄,應切除全椎板,如發現神經根同時受壓,須擴大側隱窩,切除部分或全部關節突以充分減壓,要徹底切除肥厚的黃韌帶,手術最好采用局麻,以便術中能進一步確定狹窄的范圍。
(2)較重的腰椎管狹窄,椎板間隙狹小,黃韌帶多明顯增厚,甚至鈣化,并多與硬膜緊密粘連(硬膜外脂肪消失),有時硬膜菲薄,操作時應先用硬膜分離器小心分離粘連后,再切除椎板,切忌將咬骨鉗頭突人狹窄的椎管內操作。否則易損傷硬膜甚至損傷馬尾神經。
(3)對硬膜增厚(變色)、攣縮者,須切開硬膜,探查馬尾以解除壓迫和粘連。我們曾對4例硬膜攣縮、馬尾神經粘連的病人進行了顯微鏡下的馬尾神經松解術,松解后取游離的腰背筋膜將硬脊膜擴大(硬膜擴大后,鞘內注入**10毫克)。我們認為,在鏡下分離馬尾神經,可避免副損傷,提高療效。
(4)廣泛椎板切除及小關節切除后對脊柱穩定性的影響,各家觀點不一。荷蘭著名的神經外科學家 Verbiest報告了147次手術,除一例雙側關節突切除并摘除了椎間盤,術后發生滑脫需做融合術外,其余皆無不穩。 Gracias復習6000例廣泛椎板切除包括后關節切除的病例,只有2%需做融合術治療不穩。并指出30歲以后,由于退變代償的結果,穩定性增加,能較好地耐受廣泛椎板切除。曾昭榮等(1983)亦提出,對腰椎管狹窄癥,減壓要有足夠的長度及寬度,對局限性狹窄,一般減壓2~3個階段即可,但是單純的全椎板切除往往不夠,因為狹窄常累及側隱窩甚至椎間孔,此時應做關節突的部分或全部切除。但有許多學者認為,小關節的切除有引起腰椎半脫位以及后凸畸形的危險。Goldthwaite等把雙側小關節不對稱者稱向性( tropism)關節認為此類患者腰4椎間盤突出時,常有腰椎不穩定的潛在性此內源性不穩定在單側椎板減壓即可產生真性不穩。 Shenkin對59例廣泛椎板切除的病人進行6年隨訪,結果有6人發生了腰椎滑脫,占10%。他認為椎板切除范圍越大,術后腰椎滑脫發生率越高。作者認為,維持脊柱的穩定性,首先要建立在充分解除壓迫的基礎上。應該把引起癥狀的全部因素徹底解決后,再根據局部的穩定情況、病人的年齡及職業等決定是否需要做穩定脊柱的手術。應盡一切努力避免因某些卡壓因素未徹底解除而使病人不得不再次手術。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