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膠囊掀起制藥業軒然大波。自4月15日央視 《每周質量報告》曝光 毒膠囊問題之后,膠囊產品及相關企業動態持續成為輿論焦點。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4月27日在對國內117家藥企的全面排查中又檢出15家企業膠囊鉻超標,不合格率達7.9%。新華社30日消息稱,藥監局已責令相關企業立即召回銷毀相應批次膠囊產品,并將依法嚴厲查處。拔出蘿卜帶出泥,該事件已深度觸及制藥業的敏感神經。
由此窺見藥品生產及患者用藥三個頑疾。
第一疾,據媒體報道,工業明膠價格僅為藥用明膠的20%左右,巨大的成本差異,使這些企業選擇走上一條違反法律及社會道德的道路,增大了老百姓的用藥風險。根據鉻元素含量及正常服藥量,毒膠囊尚不能引起嚴重的中毒現象,不過應該看到,該類事件的曝光日益將國內醫藥環境的隱患大白天下,讓老百姓繃緊了安全弦。
第二,就國人自身來講,長期的歷史發展因素導致了老百姓用藥行為的盲目與混亂。國內一項權威調查顯示,大中城市81.54%的人有濫用抗生素的習慣,70%的人曾自行增減藥物,近20%的人干吞藥片;另外貴藥效果認同心理也較為普遍。世界衛生組織在發展中國家的調查指出,1/3死亡病例的死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藥。
第三,大眾面臨著難以逆轉的醫藥信息不對稱現象,行業特殊性決定了醫藥信息無法實現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全民普及,民眾治病用藥行為僅能依賴醫生,信息斷層較為嚴重。醫藥類app用藥安全產品總監認為,外在環境、自身知識局限、行業特點等都決定了中國的老百姓在醫藥使用行為中的被動地位,而僅僅依靠默認的行業自律,是在拿公眾健康開玩笑。
移動互聯網處方。破除第一疾,構建良好的大環境需要國家長期的宏觀操作,**不斷加大醫改力量和財政支出,能夠使我們預見一個新的行業氣象,不過要解決當前的燃眉之急,增強民眾自我保護能力才是首要任務。這就需要走一條靠譜的途徑移動互聯網。
移動互聯網成長速度之快令傳統互聯網望塵莫及。由于它的便攜性和粘著性,能增大各行業吸收用戶的能力,所以移動app毫無懸念地進入昌盛時期,醫藥類app躋身于此,近幾年也有較大發展,從專業性和實用性上都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日臻完善。
移動app可作為解決方案,就是因為它能彌補兩種缺憾:一是信息的不對稱,二是查詢途徑的缺失。用藥安全認為,藥品類app必須立足公眾健康,其出發點應在改善大眾對當前醫藥環境的適應力上,就像一把武器,掃清迷茫,又像一把鑰匙,打開行業隔閡。而這些需要建立在它的專業性和便捷性之上。
專業便捷為逆襲資本。專業性是大前提,我們不應使用戶再度陷入迷茫和受到誤導。拿藥品查詢這項基礎功能來說,它是以藥品說明書作為數據支持,面向醫生或普通用戶實現的移動查詢,方便快捷。但為保證權威性和準確性,這些說明書均直接來自生產廠家。此外,部分應用為多點涉及醫療健康服務,提升實用性與黏著性,增添了不少擴展功能,如用藥安全的飲食宜忌、實用偏方等,也是以專業性為輸出源泉,內容忠于醫藥標準。所以醫藥類應用有一定的準入門檻,這也很好地營造出一個健康的行業發展環境。
移動應用最大的優勢還在于便捷性上,只要你手中有一部智能手機,安裝了此類應用,就能隨時隨地進行醫藥相關的查詢、收藏和分享,以及就健康問題的提問咨詢等,這是目前任何一種媒介都難以比擬的。它同時又兼顧易用性,使最不懂醫藥的人群都能輕松使用。這些資質是用藥安全等醫藥類app得以存在的根本。
不難看出,日漸暴露的藥品環境威脅以及個人用藥隱患,使我們得以重新審視小軟件的大作用,以往不甚搶眼的醫藥app愈發顯現其重大價值,它們勢必漸入普及局面,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備工具。我們不希望一次次的毒某某事件,敲擊我們的敏感神經,也不希望頻繁的不合理用藥帶來的慘痛教訓,綁縛我們的手腳,所以現在就去尋找喜歡的醫藥應用,為自己和家人的日常用藥保駕護航。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