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肖傳國教授因一條微博引發一場互撕,沒了方舟子博士的參與劇情依舊精彩。
肖教授在微博怒斥“有一定教育背景又會用百度者”,讓“醫生最頭大的其實不是醫鬧而是這些人”.原來,最近肖老師遇到一些“說啥懂啥、說啥馬上質疑啥”、受過高等教育的患者家屬。
肖教授的爆脾氣依舊不變:“要么簽字立即手術,我們能救。否則出院,隨時可腎功衰需終身透析。”
肖教授的這條微博下“撕聲”陣陣。有人說肖老師太過傲嬌。“患者或家屬最好啥也不懂,隨便找個醫生就認上帝。醫生全是神,多問一句就是褻瀆,還敢懷疑?”
但聲援肖教授的人也不少。“到了醫院就聽醫生的,說清楚病情病史少插嘴,完事兒了記得說聲謝謝。術業有專攻,當然是聽醫生的,再這么質疑下去,都成醫學研討會了。”
熱鬧歸熱鬧,不過肖教授這條微博還真揭示出這樣一個問題:“互聯網+患者”的出現,原有的醫患關系正被顛覆,醫生的父權地位將受到挑戰。
以前的診療關系中,患者對醫生言聽計從;互聯網時代下,患者通過網絡對于自身疾病可能有部分了解,患者希望深度參與到診療過程,與醫生探討治療方案,患者要當自己的醫生。然而在目前情況下,快診療不可能給雙方留下過多的交流說服時間,醫生認為不被信任患者事多難搞,患者認為醫生缺乏耐心敷衍了事,醫患溝通正陷入新的困境之中。
《醫生,你說的不對啊,跟百度不一樣》一文在朋友圈熱傳、六六發文吐糟“百度”,患者及家屬好為人“醫”讓醫生們“頭疼”,“度娘”讓廣大醫生們不高興。
中國基層醫療太薄弱沒有全科家庭醫生,患者問詢“度娘”也屬無奈。如果患者通過網絡對于疾病有了科學的認識,對醫生的后續診療也會很有幫助。
患者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生了病終究需要弄個明白,可是在界哥看來,患者靠百度得來的資料,反過來質疑醫生、對治療方案指手畫腳,這就不太好了!畢竟信息不對稱是醫療領域的一大特點,醫學是一門復雜的科學,“度娘”的三言兩語豈能取代醫生的寒窗十年。網絡信息真假難辨,自學成“醫”的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可能還是錯誤的。
尊重病人的選擇權與知情權是最起碼的醫學倫理,先問百度,再看醫生,遇到帶著“度娘”一起來看病的患者,醫生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希望廣大患者明白,在專業知識缺乏加上患病焦慮的情況下,期待得到醫生的專業解釋和安慰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在我國,病人與醫生溝通極少,基層醫院落后凋敝,三甲醫院人滿為患。排隊2小時,看病3分鐘,高負荷下醫生不可能有時間給予病人詳細的醫療知識科普。
只能說,“度娘”,你就別再給醫生們添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