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村人的關切,讓我感到存在的意義”
單肩挑醫藥箱,腋下夾拐杖,龍泉驛區山泉鎮紅花村衛生所醫生陳永根,過去30年,就是這番裝束在紅花村所處的兩座大山之間來來**。并由此留下獨腿行走崎嶇山路30載的最美村醫故事。
2014年12月30日,記者再訪陳永根,發現他的生活有了大變化:截肢長達50年的左腿裝上了義肢,“獨腿”標簽被撕去,陳永根重新擁有“雙腿”.扎根大山幾十年,陳永根經歷的遠不止從“獨腿”變回“雙腿”,還親歷與見證村莊里的泥濘土路全部變成平整水泥路,就醫方式從翻山越嶺上門出診變成在標準化的衛生站坐診,用手切割中草藥到用電腦為村民建立慢病管理檔案。
故事
行醫30年獨腿走過10**出診路
現年53歲的陳永根,3歲時因病致左腿膝蓋以下被截肢。祖上兩代行醫,陳永根繼承了父輩衣缽,1981年從衛校畢業后,回到老家龍泉驛區山泉鎮紅花村,成為一名鄉村醫生。
在2008年以前,陳永根自立門戶在村上行醫。紅花村地處龍泉山深處,村民居住分散,全村600多戶1600多人分散居住在約6平方千米的地域范圍內,還都沿山而居。近30年里,陳永根夾著拐杖翻山越嶺,在崎嶇山路間艱難往返,村里每個角落都留下了他出診的影子。
紅花村村支書趙禎明曾做過粗略估算,紅花村村民居住分散,最遠村組相隔十幾里路,陳永根出診動輒就要走上十來里,這樣算來他每月可能要走約300里。陳永根近30年來幾乎天天出診,走過的山路約10**。
變化
泥濘土路變水泥路翻山越嶺出診變坐診
2008年,紅花村衛生所成立,陳永根和另外兩名醫生一起收編進所。從那時起,陳永根便慢慢察覺到變化,“我出診的時候越來越少,多數人都上門來找我。”
那時,也正是村里通往外界的主干道變成水泥路的時候,龍泉山區的“一元通”公交連通龍泉山區各村鎮與龍泉驛區城中心,村民們也會到外面去看病。
最近兩三年,山村的道路也從土路變成了平整的水泥路,陳永根幾乎不用再翻山越嶺出診。除了隨訪一些年老體邁的村民,其他看病的人都找上門,“有摩托車和小汽車的人越來越多,他們來找我比我上門看診方便。”
根據四川省農村公路“十二五”建設規劃,到2015年,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將達到27.6萬公里,2015年末全省基本實現“油路到鄉、公路到村”,75%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此外,2014年我省十大民生工程計劃安排6億元改善2000公里農村公路。陳永根并不知道這些大政方針,他只知道村里的道路在一天天變化,他的病人就診的方式也在改變。
喜悅
安裝義肢50年后重新有了“雙腿”
山路崎嶇給這位“獨腿村醫”帶來的艱難經歷,他無法忘記。比如經常在出診路上發生的摔跤,去年2月的一天夜里,龍泉山上大雪紛飛,陳永根接到電話,村里80歲的傅成芳突然肺氣腫復發。他起身抓起電筒,一瘸一拐地撲向冰冷漆黑的寒夜。半道上一個不小心踩空腳,幸好被一根樹樁擋住……
從自立門戶到收編進衛生所,伴陳永根起家的中藥材今年初徹底在診所銷聲匿跡,陳永根卻看得很明白,“外面醫院買回中藥,人家給熬好裝好,是比我們這里強。”過去陳永根賣中藥材,都是買回藥材后自己動手切割,再由病人買回去自己熬煮,甚是麻煩。
“現在衛生所主要對村里的老年人進行慢病管理,全村的老年人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建檔,監控病情。”陳永根坦言,如今的標準化診所建起后,績效考核的薪酬制度創造的收入更滿意。
藏在大山深處的“獨腿村醫”故事傳開后,有愛心企業主動找到陳永根,堅持要幫他安裝義肢,“前兩天剛裝好回來。”空蕩著50年的褲腿突然解下來了,看著自己的“雙腿”,陳永根發自肺腑地慨嘆:“從來沒想到過會有這一天。”
前些天外出安裝義肢,陳永根不聲不響走得突然,“在外面接到好幾個村里人的電話,都問我到哪里去了,還回去嗎,什么時候回。”他說,在同村人關切的話語中,他再次感受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