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一名心血管科醫生一周內接了三個心肌梗塞病人,通常情況下是救不回來的,而他救起了其中兩個。同行的羨慕、病人的感激,讓他臉上有種意氣風發的光彩。可后來有次見到他,頭上包著紗布問怎么回事,原來沒救回來的那個病人的家屬,在醫生下班路上,往他后腦勺拍了一磚頭……
我是一個馬大哈,從小做數學就常犯“7+5=13”之類的錯,有次考試居然漏做兩道題,白丟幾十分。長大以后也經常糊里糊涂、丟三落四,最慘的一次是把剛買來的手機忘在了吃飯的地方,趕回去找時手機已杳如黃鶴去。
這種時候,我就會慶幸,還好自己不是一個醫生。假如我在給病人開刀的時候犯了糊涂,個把月后報紙上就會多一條《病人手術后常感到肚子痛,原來是醫生把剪刀忘在里面了》。
很多職業對犯錯的容忍度很高,犯了錯也很好彌補。比如賣早點的阿姨可能不洗手就做餅,但很少有人會因此去罵她,最多下次不到這個攤子上去買餅了。超市的收銀員有時會找錯錢,或者收進了***但罰點錢或賠點錢,這事情也就過去了。藝術行業更是如此,拍部爛片根本不丟人,只要賺錢就行,就算賠錢也沒關系,再過三五年又有東山再起的機會,或者可以當藝術顧問或評委。
只有醫療行業,絕對不能犯錯。因為犯錯的后果很嚴重,也因為對錯很明了,誰都看得見。即使是護士給病人扎針,要是一針扎不進血管,你覺得病人會有什么反應?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心血管科醫生。他在一個星期里,接診了三個心肌梗塞病人,這樣危重的病情,通常情況下都是救不回來的,而他救起了其中兩個。同行的羨慕、病人的感激,讓他臉上有種意氣風發的光彩。可后來有次我見到他,頭上包著紗布,問怎么回事,他不肯說。旁邊人悄悄告訴我,沒救回來的那個病人的家屬,候在醫生下班路上,往他后腦勺拍了一磚頭……
這些年,我們在醫院門口見過越來越多的花圈,也會在報紙上看到,醫護人員被打,辦公室被砸。一些醫院每年都有不少護士離職。我聽到的主要出路有賣保健品、當私人看護等幾種,最特別的一條是——出國,繼續當護士。國外護士不會被病人打,工作沒那么累,而且收入比國內高得多。
小時候看TVB劇,里面港女最心儀的男性職業前三名,就是醫師、律師、會計師這三個“師”.亦舒小說里的女主角也會說:“他是個名醫,收入很好。”當時覺得挺奇怪:律師社會地位高、收入好,這誰都知道;可醫生明明屬于賺得不多、工作很忙的職業,香港人怎么會那么想?長大以后才知道,在全世界,醫生都屬于高收入行業,只有在我們身邊不這樣。
我參加過一個患者代表座談會,有關部門想問問大家,假如把藥價降下來,把醫生的診療費提高,破除“以藥養醫”頑疾,行不行?有個老大爺說,藥價降下來,那敢情好,但患者負擔那么重,醫生的診療費就不要加了吧!
幾年后,“藥品順加作價”大行其道,醫院跟外面藥店的藥價基本一樣了,醫生的診療費呢,也增加了一點,從3元錢加到10元錢了。
中國的醫生拿著遠低于其他國家同行的診療費,干著比同行累得多的活,還冒著被打、被砍的風險。對病人來說,這并不是好事。有時跟醫生聊起來,他們會說,對職業越來越沒有信心了,不愿意子女再學醫。
此外,醫生越來越不敢動風險較大的手術了。我見過,有些特別危重的病人,醫院害怕會被鬧就不肯收,讓病人馬上轉院到杭州去,結果去了杭州,那里的醫生也不敢收,讓病人再轉院到上海或北京……而搶救病人最寶貴的時間,就在這個過程中一分一秒地被消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