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8月,患者傷醫事件接連發生,醫生們試圖以“拒診”的方式表達**,維護自己的權益。不過當事人易峰和馬瑞雪都未料到,他們的個人倡議會在輿論上引起“軒然**”,引起褒貶不一的評價。醫生拒診**是個人倡議,是面對不公時本人“情感”的一種宣泄。但大家普遍接受的“理智”是,醫生拒診違背醫德。對此,您怎么看?
兩起“拒診”**事件始末
倡議書發起人之一,湖南省岳陽市一人民醫院急診科主任易峰介紹,8月31日0時許,他所在科室接收了一名因割腕**受傷的女性。在手術過程中,傷者家屬對醫務人員進行恐嚇,發表諸如“留下后遺癥就搞死你們”的言論。而在手術做完后,傷者家屬何某仍要求見醫生,并發出恐嚇。在被當值護士劉靈芝拒絕后,何某對其進行了毆打。
該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稱,易峰在急診科口碑很好,很維護醫護人員利益。對于此次護士被打事件,“易主任比誰都氣憤,第一時間就草擬了該倡議書。”
這份倡議書要求**機關“嚴懲兇手,切實保障醫務人員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并倡議岳陽市“全市急診同仁”,將3名傷醫兇手拉入黑名單,“在該事件得到合理、公正、圓滿解決前,拒絕為之提供任何醫療行為”.
上述人士說,編輯好倡議書后,易峰請求岳陽醫療行業同事轉發,以表明醫護人員的態度。
易峰表示,岳陽市是有名的醫鬧大市,每年都有多起醫鬧事件,而作為醫療實力最強的一人民醫院亦無法“免災”,“去年冬天的時候,我們的一名醫生就被家屬捅了一刀。”但這些醫鬧事件最后都不了了之。“年輕的醫生都快對這行絕望了,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誰還敢留在這里。”
他最終決定靠自己的力量**。
在易峰的倡議書發出的前四天,距離他一千公里外的上海市,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的骨科急診室,醫生馬瑞雪也通過個人微信發出兩條聲明:1、我的年輕醫生需要在被應有的尊敬下工作;2、我的科室將不再為她的孩子提供繼續下一步治療,直到此事得到合理、公正和滿意的解決。
這份聲明起源于8月27日下午的一次急診。據馬瑞雪講述,當天17時許,一名女子帶著她5歲的女孩到兒科醫院急診,女孩右尺橈骨遠端骨折。當這名女子拿到分診單后,卻不掛號徑直闖進骨科急診室要求看病。當時診室里還有一位患兒正在就診。當值班醫生告訴她不掛號電腦不顯示,沒法處理并請她出去時,該女子竟突然伸手撓了值班醫生的臉,導致該醫生“多處軟組織損傷”.
易峰和馬瑞雪都未料到,他們的個人倡議會在輿論上引起“軒然**”.上述兩份倡議經微博、微信轉發后被廣泛流傳,并為此帶有了醫生群體**的意味。
質疑:醫生可以拒診嗎?
《執業醫師法》里,醫生的法定權利之一就是“人格尊嚴、人身安全不受侵犯”,同樣,醫生有救死扶傷的法定義務,“樹立敬業精神,遵守職業道德,履行醫師職責,盡職盡責為患者服務”,也就是“要不分鐘族、性別、宗教,要挽救生命,并且,不能拒診”.
但是,患者也有配合醫生的義務,在上述案例里,醫生自己拒診,第一合法,第二合情。按照約定俗成,醫患之間是非典型的契約,對患者來講,他往往在情感上也不信任該醫生了,那么雙方都不情愿了,醫生還繼續為其治療,后果會變得更不利于雙方。
不過,醫生們也不要因此忘卻自己的職責是治病救人。希望醫生想到,自己肩負的任務是治病救人,要比一些無理的違法者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單獨的醫患關系不能擴至其他醫生,這樣是限制患者的權利。
近年來,中央多部門聯合發文打擊涉醫違法行為,早已表明高層打擊醫鬧的決心,但政策執行不夠到位。在面對醫鬧時,**常常出于穩定考慮,希望醫院與患者調解,以賠償換取息事寧人。而警方為避免引發**,常不愿介入醫鬧事件。
前述岳陽醫生發出拒診倡議書后,岳陽市一人民醫院內部人士透露,岳陽市**對于易峰發布倡議書的行為“非常惱火”,認為“給**帶來很大壓力,極不理智”.
超道德要求醫生并不現實,那是神,不是醫生。在當下環境下,醫生這個職業不僅不受尊重還受到貶損,甚至在被傷害后社會還有人認為傷害醫生有一定的合理性。醫生也是人,需要有職業榮譽和人身保障,在兩者都得不到時,他們才發出“拒診”倡議。一個地區醫生執業環境沒有改善,醫鬧環境沒有改善,類似的“拒診”倡議或許還會出現。
醫患矛盾,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中的陣痛,很難得到有效的解決和化解。醫患**一旦發生,裹挾著各種情緒,事件的處理往往劍走偏鋒,很難步入正軌。因此,利用微博及時公布事件真相,從源頭上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其實是給醫患**的潛在發生設置了“過濾網”,確實是一種不錯的嘗試手段,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