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計委下達指標,要求醫院要合理安排門急診服務、簡化門急診服務流程。其中掛號、劃價、收費、取藥等服務窗口等候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同仁醫院副院長稱總體上排隊掛號時間能控制在10分鐘之內,但很難每天達到掛號不超過10分鐘的要求。
衛計委將掛號、劃價、收費、取藥等服務窗口等候以及檢查化驗時間作出硬性規定,作為“三好一滿意”活動即“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群眾滿意”活動的分解指標,值得肯定。但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候診時間長的難題,還需“外病內治”。
“外病內治”,就是要從改革就診程序入手,真正做到將方便患者作為公立醫院的第一考量,而非總想著自身的經濟利益。掛號環節的設置意義在于分類,緩解“亂投醫”的壓力,保障患者花最少的精力看到所要找的醫生,也是保障良好就診秩序的傳統辦法。但現在看來,隨著醫療知識的普及,有相當一部分求醫者已無須掛號就能找到正確的醫生。而且掛號的意義也被異化,有些醫院將掛號當作財源廣進的手段,特別是自專家門診問世以來,掛號費的收取成了一些醫院和一些醫生的合伙謀利的一大平臺。因此,在確保分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方便患者,必須改革現有服務流程。可以這么說,何時醫院的掛號費收入大幅下降,何時門診掛號患者被大量分流,服務流程的改革就算成功一大半了!
筆者以為,電話、手機短信以及網絡預約掛號應成為醫院掛號的主流。對一些慢性病人等重復就診的患者,實行一次掛號,終身免掛。由醫保部門在醫保卡上加設識別標志,免掛患者在就診科室直接劃卡收取診療費,醫藥費結算時發現非免掛患者再行補繳掛號費。對縣級以下醫院,可實行大科室診療制,最大量發揮醫療資源。對患者能夠自行識別的大科室可免掛號,直接就醫。筆者發現,本地有家公立醫院設了痔瘺科多年,常看到醫生坐在那里打瞌睡。如果將其納入消化系統的大科室,他一樣可以在無痔瘡患者的情況下接診胃腸道患者。大科室制度也是與社區全科醫生接軌的應對之策。
總之,*看病難、看病貴,更為實實在在的改革措施在于打破現有利益格局,讓公立醫院的公益性體現在提升服務上,而非追求利益最大化。只在時間上作出硬性規定,顯然只能是隔靴搔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