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名年輕醫生離世.....
近日,據河南當地媒體報道,河南許昌市一名男醫生,在游泳館游泳時,不慎滑倒,跌落到泳池,因沒能及時施救,溺水而亡。
據知情人士透露,該名男醫生下水不到半小時后,往岸邊游去,想要休息一會,但正當他準備上岸時,腳底突然打滑,直接摔了下去,在水里苦苦掙扎了近一分鐘后,不幸溺亡。
而此時,在岸邊離溺水醫生僅2米的工作人員正聚精會神的玩著手機,并未發現異常。
直到這個醫生的朋友游過來時發現了不對勁,用雙臂用力的將醫生撐出水面,呼叫工作人員過來幫忙,工作人員才知道出事了,隨后進行施救,并叫來了120,但男醫生最終還是搶救無效,遺憾離世。
因醫生游泳而發生的悲劇事件并不常見。很多時候醫生忙于工作,想要健身必須用力“擠時間”才行。
近幾年,被媒體報道出來的,因游泳而導致死亡的悲劇小編只發現了兩起:
2018年的一天,在四川德陽,一名女醫生和丈夫在一家游泳館游泳,結果女醫生疑被一13歲男生摸了屁股,遂要求男生道歉,可對方不僅拒絕,還朝她吐口水。女醫生的丈夫就沖過去教訓了幾句,且將男生的頭按進了水里。
男生的家長得知后不樂意了,雙方鬧到報警。事發次日,男孩家屬分別到女醫生和女醫生丈夫單位去鬧,要求除去他們的公職和黨籍。與此同時還將此事,通過編輯后,制作成視頻發送到網絡,引發了**。
大量不明真相吃瓜群眾,開始各種抨擊辱罵女醫生,5天后,不堪重負的女醫生在車里服用大量藥物自殺,搶救無效身亡,生命就這樣定格在了35歲的夏天。
2017年的一天,也是發生在四川,四川某人民醫院的一位高級職稱還未退職的63歲醫生,在游泳起水后跑了兩圈,倒地身亡。后據了解,該醫生有冠心病和高血壓病史。
女醫生事件是因為與人產生摩擦造成的意外事件,但更多的是游泳溺水的悲劇。
游泳溺水問題,一直是一個讓人沉重又窒息的話題,特別是在每年的三伏天,氣溫炎熱之際,游泳無疑成了人們最愛的休息放松運動之一,所以小編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一旦不慎發生溺水事件,應該如何急救呢?
一:發生溺水,如何急救?
(一)水中營救
1、旁觀者響應:旁觀者在初步營救和復蘇中發揮關鍵作用。與此同時,旁觀者在嘗試營救時也易于發生死亡,通常見于沖浪或急流水域。只要有可能,旁觀者盡量不要實施下水營救,告訴溺水者試圖接近遞給的救援設施(如木棍或衣服),如果溺水者離岸不遠那么扔繩索或漂浮救援設施也是可行的。
圖源:最后一支多巴胺
如果不得不下水營救,可借助于浮力救援設備或船接近溺水者。兩人一同下水施救比單人施救更安全。千萬不要一頭扎進水里去救人,因為這樣一來你可能失去與溺水者保持視覺接觸,并且有可能增加脊柱損傷的風險。
圖源:最后一支多巴胺
2、受訓人員響應:受訓人員通常接受過訓練,并且團隊協作,擁有專門器具進行搜尋與營救。當營救花時間時,團隊通常會先評估溺水者存活的可能性。基于這一點,ILCOR也作了相應的回顧,總結如果溺水時間少于10分鐘,那么溺水者有利結局的可能性非常高,而如果溺水時間超過25分鐘那么有利結局的可能性較低。年齡、EMS響應時間、淡水或咸水、水溫、目擊狀況對于溺水者的存活判斷并不可靠。冰水中發生溺水可能會提高存活時間,因而需要延長搜救時間。
(二)水中復蘇:
受訓人員在漂浮救援設施的支持下可實施水中通氣。沖浪救生員在深敞水區發現無反應的溺水人員時,如歷經培訓則在將溺水者移上岸邊或救援艇前可實施水中通氣,部分溺水者對這一措施有反應。如果沒有反應,營救員需根據事發情況(如海面情況,到岸邊距離,是否有救援船或直升機等)決定盡快將溺水者帶往岸邊而不需要進一步的通氣,或者繼續在原地實施水中通氣直到救援船或直升機到達接管復蘇。有研究表明第二個選項對于溺水者的存活率更高一些。
4、移離水中:立即將溺水者移離水中。溺水者發生脊髓損傷的可能性非常小。如果不是淺水跳水、使用水滑道、滑水運動、風箏沖浪、賽舟,那么無需實施脊柱防范措施。如果溺水者無脈搏、無呼吸,在限制頸部屈曲和過伸時盡快將其移離水中。
二.關于溺水相關問題解讀,應該控水嗎?
(一)溺水者被救上岸后的狀態與急救措施:
1. 清醒,有呼吸有脈搏:呼叫120,陪伴,保暖,等待救援人員或送醫院觀察。
2.昏迷(呼叫無反應),有呼吸有脈搏:呼叫120,清理口鼻異物,穩定側臥位,等待救援人員。密切觀察呼吸脈搏情況,必要時心肺復蘇。
3. 昏迷,無呼吸有脈搏:類似“假死”狀態,患者喉痙攣,無呼吸,脈搏微弱瀕臨停止,此時僅僅給予開放氣道、人工呼吸,脈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強。恢復呼吸后,可側臥位,等待救援人員。
4. 昏迷,無呼吸無脈搏:即刻清理口鼻異物,開放氣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壓(Comspanssion),即采用傳統的A-B-C心肺復蘇急救順序。切記同時呼叫120,并持續復蘇至患者呼吸脈搏恢復或急救人員到達。
(二)溺水者心臟驟停,C-A-B還是A-B-C?
2010年心肺復蘇指南最重要的更新是將復蘇的急救順序從A-B-C改為C-A-B,甚至提倡單純胸外按壓,而為何在溺水心臟驟停者卻推薦A-B-C呢?
圖源:最后一支多巴胺
根本原因在于溺水是窒息缺氧性心臟驟停,供氧是首要目標,因而采用A-B-C順序急救。
而在院外心臟驟停人群中大部分是心源性心臟驟停,患者心臟驟停前體內尚有充足氧合,部分甚至存在瀕死喘息也能提供部分通氣氧合,此時維持基本循環供給大腦血供是首要目標,因此采用C-A-B急救順序。
單純胸外按壓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以上心源性心臟驟停的病理生理過程,因此單純胸外按壓不適用于溺水心臟驟停者。這些在2010年心肺復蘇指南中有專門論述。
(三)溺水者復蘇,人工呼吸很關鍵
由于溺水的根本機制是缺氧,最新的關于溺水的循證醫學推薦是先進行5次人工呼吸,再進行胸外按壓30次,隨后2次人工呼吸,繼之30次胸外按壓,隨后重復2:30循環。不但首先給予人工呼吸,而且將最初的2次人工呼吸增加到5次人工呼吸,目的也是為了在第一時間提供給患者充足的氧合。
(四)關于控水法的認識
控水法由來已久,花樣繁多如牛背馬背顛簸、倒掛在樹上,腹部沖擊......,其源于人們早期對溺水急救的探索過程。
隨著現代心肺復蘇的人工呼吸、胸外按壓、電除顫三大技術的建立,控水法早已被摒棄。現在循證醫學已經明確,控水拖延復蘇,加重誤吸,明顯增加死亡率。指南明確指出,沒有證據表明水能成為阻塞氣道的異物,不要浪費時間用腹部或胸部沖擊法來控水。
圖源:最后一支多巴胺
從溺水的損害過程我們也能看到,對于清醒的溺水者或者昏迷但是呼吸脈搏尚存者,其溺水時間比較短,肺內根本未吸入水或者僅吸入很少水,完全沒必要控水。控水過程導致胃內容物排出,反而增加了誤吸風險,有害無益。而對于溺水心臟驟停者,控水造成心肺復蘇延誤,同樣增加誤吸,增加死亡率。
實際上,無論哪種控水方式,控水法基本控出的是胃內容物和胃內水,肺內的水很難控出來。反而是在心肺復蘇的過程中,肺內水會吸收入循環,從而改善肺氧合能力。
總之,任何形式的控水法都是陳舊的、無用的、有害的。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用,請將它轉發給更多的人看到哦~~祝愿大家度過一個愉快的夏天。
來源 | 綜合整理自北京120急救中心、最后一支多巴胺、醫護多資訊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