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兒科實習醫生自述:干8天休1天,生病也要挑時間。兒科醫生短缺的情況愈發嚴峻。國家目前正在著手調整兒科醫生培養機制,恢復兒科專業設置。對于兒科醫生短缺問題,醫療領域的一些專家紛紛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但歸根結底,是希望解決兒科醫生職業發展、薪酬待遇等問題。
北京大學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表示:“在‘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兒科醫生短缺的現象將更加明顯。兒童數量增加對兒科醫生短缺問題提出了挑戰。”
國家衛生計生委提出的目標是,到2020年,力爭使兒科醫師達到14.04萬人以上,每千名兒童擁有兒科醫師數達到0.6人。然而,根據我們目前的醫療狀況,即使到2020年實現上述目標,也與發達國家千名兒童對應0.85——1.3名兒科醫生的水平仍有較大差距。
“兒科風險高、壓力大、責任重,但是薪酬與之不匹配,以至于無法吸引人才。”國家衛生計生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這樣認為。
北京大學中國衛生巾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說,不僅是兒科醫生,全科醫生同樣面臨人才短缺的困境,究其原因,就在于我國醫療資源配置的倒掛。
“醫療需求是個金字塔結構,位于下端的是大量普通、常見病。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大量普通醫生、全科醫生。但是社會普遍認為能治療疑難雜癥、技藝精湛的專科醫生更有價值。在我國目前的醫療體制下,專科醫生收入高、職業前景也好,因此多數醫生都愿意選專科,不愿選擇兒科或全科。”劉國恩說。
“常見、普通疾病的醫療需求占到醫療總需求的90%,因此,我們并不需要太多的高、精、尖的專科醫生,而是需要大量的普通全科、兒科醫生。但實際上,我國專科醫生很多,全科醫生不足,從而出現了用專家醫生來看普通門診的情況。這就是我國醫療資源配置上的倒掛現象。”劉國恩對說。“即使恢復兒科的本科專業,但是如果學生沒有選擇意愿,問題同樣無法解決。只有解決職業發展、薪酬待遇等問題,才能增加兒科的吸引力。”
據焦雅輝介紹,江蘇等地已經在去年***了醫療服務價格改革的文件,其中專門提及兒科的手術價格要比成人手術價格高30%到50%.
劉國恩介紹,在美國也曾出現醫生傾向選擇成人專科科室,全科、兒科醫生供給不足的情況。美國的做法也是大幅提升全科、兒科醫生待遇,相應下調其他專科醫生待遇,這一情況才得到緩解。
同時,劉國恩認為“要鼓勵、支持醫生走出醫院,舉辦全科服務。具有鉆研能力的專科醫生可以留在醫院治療疑難雜癥。讓大量普通門診服務和全科醫生回歸基層醫院或社區診所。這樣才能解決醫生供給和需求倒掛的問題”.
這樣一來,兒科、全科醫生薪酬待遇的不足也有望轉變。劉國恩說:“這些面向廣大普通病患的全科、兒科醫生的待遇完全可以由市場決定,市場需求增加了,他們的收入水平也將提升。而另外一小部分留在醫院的專科醫生則憑借科研能力,高精尖的技藝獲得治療少部分大病、疑難雜癥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