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是“中國醫師節”前一天。地處鬧市的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門前,醫護人員**該院醫生被患者家屬打傷,再一次將醫患關系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近年來,不斷有醫患**升級,矛盾屢屢爆發,也讓人們思考醫患矛盾的“方程式”如何***。
“病癥”損害醫患雙方
6月24日下午,一名患兒因“**膿腫”到重慶兒科醫院就診,接診醫生表示病情不具備住院指征,建議門診治療。患者家屬不同意,由言語爭執引發肢體沖突,保安無法控制局面,最后警方介入。
由于涉事醫生在被3名家屬圍毆過程中還手,事件被警方定義為“斗毆”.第二天,院方指派120救護車將患者及家屬送至分院,并要求醫護人員“不得帶情緒,必須接治,誰失職誰負責”.這讓醫務人員的憤懣情緒爆發,6月25日,眾多醫務人員在中午休息時間,在醫院門前進行**活動。
醫生被認為是“救死扶傷”的職業。中國醫師協會自2011年起,將每年的6月26日定為“中國醫師節”,目的是鼓勵執業醫生樹立和執行好“救死扶傷”的職業要求,同時也營造起尊醫、重醫的社會氛圍。然而,近年來,由醫患**引發的各類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醫生的執業環境和患者的就醫環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
今年5月27日,中國醫師協會發布的《中國醫師執業狀況**》顯示,近6成醫務人員受到過語言暴力,13%的醫務人員受過身體上的傷害。而發生傷醫事件時,院方采取不顧是非息事寧人和無任何表示的占到了4成以上。數據還表明,醫生們感受到的工作壓力主要來源于工作量特別大、醫療**多、患者的期望值高以及傷醫事件頻發,同時還有近7成的醫護工作者不希望子女以后從事醫療行業。
“病因”并不單一
“在我看來,所謂的醫患矛盾,首先是醫生和患者之間的關系不平衡導致患者對醫生的不信任所造成的。目前,醫患關系已經異化成了一種消費*關系,患者給錢,醫生治病。”重慶西南醫院的一位張姓醫生說。
據了解,重慶兒科醫院**事件的根源在于患者對醫生的不信任,患兒家人擔心孩子身體情況,提出了住院要求,并懷疑是因為“醫院沒人”才不能住院,導致更加不信任醫生,進而出現了**。
對此,重慶社科院研究員羅先生認為,醫療暴力的背后是制度的缺失。雖然有鑒定、調解、協商、**等過程,但是在這些實施過程中,由于協調公權利鑒定、舉證、社會救濟等制度上有所欠缺,在很大程度上也會讓患者方感到無力,沖動之下鋌而走險。
也有人認為根源在于財政投入不足。據了解,近幾年,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一直維持在5%左右,低于9.7%的全球平均水平。
醫療界業內人士還告訴記者,相較于基層醫院、社區醫院,大醫院的傷醫事件出現較多,或者醫患**較為多發,原因在于醫療資源不均衡,包括社區醫院在內的一些基層醫院閑置,患者感冒發燒都去大醫院,使大醫院超負荷運行;同時在現行醫療體制下,一些醫院的投訴舉報機制不暢,醫生高強度工作,患者看病辛苦等方面的因素都是導致醫患矛盾的潛在因素。
法治應是對癥“良藥”
重慶兒科醫院發生傷醫事件后,該醫院的醫生發帖說:“各行各業人員良莠不齊,不可否認醫生隊伍里有敗類,但是大多數醫生都是在做良心工程。”
重慶醫療行業人士也在“中國醫師節”當天呼吁,社會各界人士和患者“對醫生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成見,多一份信任,少一份揣測,多一點關注,少一些忽視”.
重慶市衛計委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要想形成醫生和患者互相信任的**解決機制,就必須解決好醫療鑒定、調解、訴訟機構的中立問題。”
今年重慶兩會上,重慶市人大代表、渝北區副區長唐麗華提交建議,呼吁大力發展醫患**第三方調解機構,既可以滿足醫療機構將**轉移至院外解決的需求,也能向患者提供一個免費、便捷、公信力較高的訴求表達渠道,從而有效降低雙方解決**的綜合成本、提高醫患**解決效率,實現“多贏”.
重慶清徽律師事務所主任朱文軍律師認為,任何社會沖突的爆發均有其長期原因,其實質在于資源配置或者正常訴求不能得到合法途徑解決,反而非法手段卻可達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只有真正的法治手段,對違法者及時合理合法嚴懲,才能緩解社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