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生問題被前所未有地關注、醫療衛生改革如火如荼之際,本該大顯身手的國民健康衛士——醫生卻在負重前行。忙、累、常被誤解、沒有成就感……這些詞常掛在醫生的嘴邊,更有醫生在重壓之下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這些醫生究竟都面對著什么樣的壓力?
更令人憂心的是,面對重壓,中國的醫務人員缺乏有效的宣泄和解壓路徑,只是默默承受。也許有一天,一件偶然的負面事件便會成為壓跨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終傷及醫生、傷及全體國民。
壓力山大導致醫生成為**高危群體
醫療是一個把患者需求遠遠放在自我需要之上的行業,從而對醫生的精神和體力造成無法想象的壓力,常常令醫生陷入瀕臨崩潰的境地,成為**的高危群體。
今年3月3日中午,南京某醫院一名女護士在家中**身亡。今年5月1日,南京一家大醫院一位24歲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生選擇在家中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網友發微博痛悼:“五一勞動節,成了他生命的終點,壓力過大,**身亡!一路平安,天堂有路,天堂有平安喜樂!”
遼寧省醫師協會于2014年1月10日向社會公布的《遼寧省執業醫師職業壓力、職業風險、職業滿意度與職業倦怠現狀調查報告》中顯示,過半醫生認為工作缺乏成就感,41.4%的醫生存在離職傾向。在醫生職業壓力劇增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醫生開始質疑自己當初的職業選擇。
第四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顯示,79.8%的醫務人員反應工作負荷重,認為工作壓力過大者達33%,近1/4的調查對象情緒方面有焦慮和沮喪感覺,中重度抑郁發生率為24.7%.
該調查還顯示,醫務人員超負荷工作現象普遍,在城市三級醫療體系中以三級醫院最為突出。醫務人員平均每周工作50.6個小時,遠超過每周40個小時的法定勞動時間;平均每個月要值6個夜班。
與此同時,執業環境卻每況愈下。在城市三級醫院中,58.1%的醫務人員認為近年來社會地位降低了,59.5%認為患者信任程度降低了,53.2%認為執業環境差,92.7%認為有防范患者的必要性,僅有32%的醫務人員表示愿意為病人嘗試有風險的技術。
醫生的壓力來源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在2008年和2013年兩次對北京、湖南等9省區市的45家醫院進行工作壓力對比調查。工作負荷大、收入待遇低、加班值夜班和健康損害以及患者投訴,是排在前幾位的壓力源。
一、醫生的工作強度無限制地增大
事無巨細地詢問患者的病情、盡可能準確地為絡繹不絕的患者進行檢查診斷、動輒數小時的高風險手術、全天候負責所管病床的患者、時刻準備處理緊急狀況……這些工作均為醫生的份內之事。在其位謀其職,對于這些工作,醫生早已有充足的心理準備。然而,近幾年來,隨著患者醫療需求的不斷釋放,激增的就醫人群已令醫生們備感分身乏術。這一現象以大型三甲醫院或區域醫療中心尤甚。醫生工作量增加以后,其工作質量可能有所下降,醫生的壓力也會由此陡增。
毫無疑問,當前患者的醫療訴求都已發生了質的飛躍,但近幾年醫院的編制卻一成不變。這就導致醫生的工作強度無限制地增大。照這樣的發展速度,醫生即使是不睡覺,也終將無法背負起不斷增長的診療任務,而此也必將潛伏醫療安全問題,最終成為惡性循環。
二、收入與付出失衡
與前幾年相比,雖然醫生的工作內容依舊為治病救人,但是工作形式卻逐漸多元化,服務范圍也更加廣泛。除承擔院內臨床、教學、科研工作外,還需承擔更多的院外工作,比如社區健康教育、醫院之間的聯合會診等。這就要求當前的醫生視野不能僅看到院內的患者,更要延伸至院外,從而更好地適應患者和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愈發加重了醫生的負擔。
付出理應有所回報,而天平另一端的合理回報,卻難以平衡。 “醫務人員的工作關乎人類的生命和健康,因此他們并不會過多計較加班問題。然而,在當前的職業環境下,醫生的困惑在于,付出很多后并未得到與期望值相匹配的合理物質回報,同時在社會回報上,最終得到的甚至是不理解和***。這自然會令醫生質疑其職業目標和價值。”有業內人士指出,與其他行業相比,醫生的收獲與付出的不平等,確實會對其工作產生較大的影響。
在2012——2013年度中國醫生薪酬調查中顯示,高達88.4%的醫生表示對薪酬不滿意。中國醫生的平均年收入為67516元,其收入水平遠遠低于世界大多數國家的醫生。
“58.6%的調查對象稱‘收入待遇低’是最主要的壓力源,比5年前高28%.盡管當時醫務人員的平均實際收入水平和薪酬滿意度也不高,但只有30%的人將此視為壓力源。
三、健康損害
20世紀80年代,有一部電影叫《人到中年》。主人公陸文婷是一名眼科醫生,她因長期超負荷工作,終于累倒在病床上。她的故事引起了全社會共鳴。如今,越來越多的醫生成為陸文婷的”翻版“.
醫生任務繁重、身心疲憊的工作狀態,就像一根不斷繃緊的彈簧。長此以往,醫生的身體、心理乃至生活,都將遭受不利影響。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長胡大一針對全國386家醫院4032名醫生所做的一項調查發現,超過1/4的醫生存在心血管疾病風險,近一半男性醫生患有高血壓,這一比例是健康人群的兩倍。無論男女,40歲以上醫生罹患冠心病的風險,都遠高于普通人群。
四、患者的投訴
排在壓力源第四位的是患者投訴,其占比雖然從5年前的44.6%下降到2013年的30.1%,卻依然極大地困擾著醫務人員。
采訪中,有醫務人員回憶,5年前她接診過的患者,現在偶遇時都能夠親切地上前與她打招呼,而現在接診的患者卻已不再如此。”我現在背對著診室門坐,都會非常緊張;有時患者和家屬一同進來,一下子把我圍住,我也會非常緊張。“
患者持懷疑態度就診,醫生小心翼翼施治,醫患之間的信任岌岌可危,這很可能成為壓垮醫務人員的最后一根稻草。
醫生群體的工作壓力,不僅影響醫生的身心健康、工作熱情和效率,繼而也會對病人產生不良的后果。
此外,北京安定醫院心理危機干預與壓力管理中心主任西英俊分析說,醫生的職業壓力一方面來自于高強度的連續工作,尤其是三級醫院門診量、住院量明顯高于其他醫院,因而醫療**發生頻率較高,醫療執業風險較大;同時大醫院醫生有著更大的成長壓力,需要終身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完成科研任務,加上醫院人才引進十分頻繁,院內醫生競爭激烈,晉升壓力更大。
如何為醫生設置減壓閥?
盡管許多醫生認為造成壓力的外界環境因素難以控制,只能視為”現實“,但是醫療管理者應該有所行動,幫助醫生緩解由于工作造成的壓力。但是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呢?
第一,合理的崗位設置。首先,醫療機構應該提供更多的輔助服務,以幫助醫生從大量行政工作和病案書寫整理工作中解脫出來,以便有更多時間服務更多的患者。其次,要提供與其醫生個人承載能力相對應的職責。
第二,讓醫生們有更多時間和機會照顧自己。醫院可以設置院內健身設施或健身鍛煉課程,例如瑜伽、太極、慢跑俱樂部等。如果醫院不能提供院內設施,也應該鼓勵醫生每天為自己安排時間從事健康活動。
第三,增加行醫壓力教育課程,讓醫生及早意識到醫生職業的壓力和怠倦。醫學教育機構要及時找出在臨床訓練中容易產生壓力的因素,并且向醫生提出應對壓力和怠倦的措施及處理方法。
加拿大和英國的醫學教育機構已設立了”自我安康保健“課程,包括自我保健、保持良好的工作和個人生活平衡等內容。經循證醫學證實,這些方法確實有助于住院醫生的成長,使之養成評估個人健康程度的習慣,從而有利于時刻保持身心健康和抗壓能力。
第四、患者或者患者家屬,要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理解醫護人員,更不能以傷害醫護人員的言語和舉動作為解決問題的辦法。對于暴力傷醫行為零容忍。
第五、醫生的職業壓力大,待遇則要相應提高。醫生更看重的是根據其能力所享受的待遇。作為知識型勞動者,醫生的薪酬分配應該淡化績效考核,強化能力素質的提高和醫療管理水平的提升。過多應用生產型的績效考核方法,反而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另外,在危機干預方面,要堅決反對依靠通報批評、扣獎金等簡單方式處罰醫務人員,而要用科學的方法幫助醫務人員。
持續的工作壓力超過個體的耐受程度時可能導致工作倦怠,導致身心資源過度透支,從而以一種負性的、冷漠的或是逃避的態度去面對工作以及服務對象,甚至導致自身行為的改變,產生精神障礙。因此,應了解醫生壓力應激源,采取相應解決措施,為醫生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可以使我們的醫務人員減輕壓力,輕松踏實的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