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21日,《醫學界》發起一項名為“中國式醫生職稱評審制度是否合理?”的調查,一周時間,3836名醫務工作者參與調查,97%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式醫生 職稱評審制度不合理,醫生們普遍希望國內的職稱評審制度能有所改進,讓自己能專心為患者服務,更好地用心于自己的工作。
在參與調查的3836名醫生 中,43.61%為主治醫師,29.64%是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占7.98%,住院醫師的比例為18.77%.80.4%的受訪者認為醫生職稱對治病沒 有幫助,93.5%的醫生認為職稱晉升不應與論文掛鉤,從職稱分布上來看,認為中國醫生職稱評審制度不合理的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住院醫師的 比例分別為90.8%、96.5%、98.7%、97.8%.
91.5%的受訪者表示,每到職稱晉升季,總會接到過花錢買版面、收錢**文的電話(短信、郵件……),“為了晉職稱很多人都在編造論文、科研,這個真的會對病人有幫助嗎?”面對為了晉升職稱“論文造假、抄襲成風”的現狀,一位醫生痛心疾首地表示。
現行晉升制度影響臨床醫療工作
“現行的醫師職稱晉升制度,逼迫醫生忙于應付論文和科研,讓有些醫生只會寫論文不會看病了,嚴重影響了臨床醫療工作。”早在2011年的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總醫院副院長范利就對現行的醫師職稱晉升制度提出過質疑。
然而三年過去了,“職稱晉升與論文掛鉤”的現象絲毫沒有改善。微博知名醫生、原協和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急診科女超人于鶯”于2013年從北京協和醫院離職,一時間轟動了醫療界。據于鶯介紹,她離開公立醫院原因之一就是“不和科研考核大夫的評判體系玩了。我玩不過。”
在目前的公立醫院職稱晉升體系中,如果發不了論文,就算臨床水準再高,也沒法評上副主任醫師。就像于鶯在解釋自己的辭職原因時說的:即便她有很強的臨床能力,但“沒發表論文的天賦”.
“個別城市甚至把科研課題立項作為醫師晉升的必備條件,多數醫院在醫師晉升評審標準中對科研論文的要求更是逐年加碼。”范利委員介紹,“這逼迫著臨床醫生忙于科研和寫論文,而那些看病”很有兩下子“卻不善于科研的臨床醫生在晉升職稱時則無優勢可言。”
論文要求滋生學術**
“通過論文來評定是否可以升職稱,滋生了許多以此賺錢的雜志社,代發甚至代寫中介,**文已經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悲哀!”在調查中,一位醫生這樣答道。
實際上,近些年醫生為晉職稱找*****文而被騙錢的事屢有發生。2013年,重慶市3位醫生急于評定職稱,自己又沒時間寫論文,即便寫了論文又為不能發表而發愁,于是交了1.4萬元給“學術期刊業務經理”,讓***幫自己**文,最終論文沒發成,錢還被騙走。
這 樣的事情不在少數,在本次的調查中,很多醫生都提到了自己身邊就存在這樣的現象,一位醫生很全面的介紹了自己身邊同事如何滿足職稱評審條件的真相:“看看 職稱評審的條件吧,考試+文章+學分+教學職稱+關系,哪一個和治病相關?考試最相關的,也不說了,題海戰術,從小都這么過來的;文章靠編+買,都知道是 垃圾沒有人看,胡編亂造+買版面,好一點的還要加領導名字,寫不到或沒時間就找個***,學校里的文章***已具規模;教學職稱不說了,不是每個醫院都要,占 時間而已;學分均由醫學會賣,年輕的領導太太坐地收錢,120塊一張10分,三年夠學分才有評審條件;關系……唉……沒有就緩幾年吧。”
如何評價醫生更科學?
在本次調查中,醫生們見仁見智,有2100多位醫生留言,提出自己對中國醫生職稱晉升問題的看法和建議。
醫 生們普遍認為,醫生的執業水平的確需要一套規范的評價體系來進行確認。但評價體系本身必須是科學,合理,公正的才有意義。臨床型的醫生應該要把精力放在如 何看好病,如何讓患者滿意上,并且用最好的方法讓病人解除痛苦,研究型的醫生應該寫論文為主。但遺憾的是當前我們所面臨的評價標準都帶有很大的行政化,功 利化色彩。不僅不能合理的評價每一位醫師的專業技術水平,甚至在這個過程中還阻礙了醫師專業技術的提高!
海 外是否對醫生職稱有設定?廣東藥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周昭遠介紹,其實歐美和港臺都沒有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的說法。他們只有全科醫生和專 科醫生,優秀的專科醫生可聘為專業負責人,為醫院發展出謀劃策,當然他們也會根據醫院的需要進行相關研究,發表論文介紹研究成果,但這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 而不是刻意去做,更不是非做不可。
周昭遠認為,對于醫生而言,能夠花最少代價治好病就是好醫生,職稱高低與治病能力沒有任何關系。現在不少大醫院的專家連常見病都治不好,更不要說罕見病和疑難病及危重病。廢除職稱評審,至少把職稱與待遇脫鉤,才能鼓勵醫生把精力放在專業上,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