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1月1日《大眾日報》報道,在濟南一家大醫院內,某知名兒科專家從早8點看到下午2點多,能看170 多個病號。如果該專家不吃午飯,那么每看一名患者,用時不到三分鐘,是不是可以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了。如此快的速度,能為患者解除病痛嗎,還是單純為了一己私利?
看來,為了確保醫療質量,既維護醫生的權益,更維護患者的權益,設置一個就診的“時間底線”,已是當務之急。實際上,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本來就有“每人每天門診病人不得超過25人”的標準,但現在必須要有剛性的制約,并切實落到實處。
當然,看病問診本來并不需要這樣的規定,患者的情況千差萬別,診病時間本來應該由病況決定,最終由醫生來“自由裁量”。況且,“保時”也不一定必然地提高問診質量,不少患者有體會,往往多問幾句,專家就不耐煩。像這樣的醫生,即使設一個“時間底線”,也會敷衍了事,只是把時間“填”滿而已。因此,“保時門診”只是保證醫療質量的次優選擇。
但是,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沒有“保時”,醫療質量會更加得不到保證。因此,一方面應推行“保時”,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提升醫德,因為這才是提高醫療質量的根本之計。這樣才能建立醫生與患者的彼此信任,患者充分地配合醫生,醫生也會在有限的坐診時間里,最大化地發揮自己的價值。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