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醫患關系高度緊張是不爭的事實,由此產生的醫患**不斷。醫患**的***往往由于治療效果不理想。如果說治療效果只與醫術好壞有關還好辦,困難就在于治療不是單方面的事情,還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比如說患者的配合。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扁鵲憑借自己的專業技能早早就觀察到了齊桓公身患疾病,并多次提示,但齊桓公自我感覺良好,置之不理,甚至還認為扁鵲貪圖名利。所以,《史記》在這段記載后,提出了“病有六不治”的觀點,意為六種情況下醫生是無能無力的。這六種情況分別是:
其一“驕恣不論于理”,所謂“驕恣”指自高自大,不相信醫生,唯我獨尊,沒有辦法講道理;其二“輕身重財”,只重視錢財而不重視身體健康;其三“衣食不能適”,指對服飾、飲食等過于挑剔,不能適應的人;其四是“陰陽并,臟氣不定”,指體內氣血錯亂、臟腑功能嚴重衰竭的人;其五是“形羸不能服藥”,指某些身體極度羸弱,無法服藥或不能承受藥力;其六是“信巫不信醫”,只相信鬼神巫術,不信任醫生。
雖說醫者仁心,不能見死不救,但是不論怎樣,“六不治”的原則確實反映了醫療的復雜與精微,也在不經意間道出了醫家的不易于辛酸。其實,就醫療過程中各種醫生難以把握的因素而言,其中涉及患者的頗多,古時候如此,現今社會更是如此。
如今廣為詬病的“過度醫療”,難道醫生僅僅是為了創收嗎?更多的還是自我保護而已!
面對高難度手術,許多醫生不愿意做,難道僅僅是因為技術難題或成功概率小嗎?更多的還是因為擔心手術失敗,患者訛上自己或是醫院。
從古代的“六不治”到如今的“過度醫療”,如果從醫生的層面來看,多少帶著一些自保的無奈意味。但從患者的層面看,這些準則又何嘗不是醫生對患者的諄諄告誡呢?醫患本不應對立,疾病才應是兩者共同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