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婦,57歲,2006年9月22號就診。自感發燒3年余,白晝稍輕,夜晚加重,尤以上半晚嚴重,至凌晨6時則微汗出而退,易煩躁,尤其是聽及閑言碎語或小孩吵鬧煩躁即發,隨即伴有烘熱,然摸之并不發熱,自測體溫正常,熱甚時以瓷片貼于手腳,發熱時感口干,但不喜飲水。
詢其已停經5年,既往月經規律,但每次均夾有大小不等之瘀塊,屢服中藥清熱養陰如龜板,鱉甲,生地,銀柴胡之類無效。
視其面色黧黑,舌質稍紅而潤,脈左沉澀寸浮,右沉弦,診為血瘀發熱,王清任說:認為虛熱,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血活則熱退。
處方:當歸15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柴胡10克全皮12克赤勺15克枳殼10克川芎10克懷牛膝15克丹參20克白薇12克合歡皮15克三劑囑其怡情養性。
此方連服九劑諸癥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