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可以每天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可是醫生不能;別人可以在工作之余多陪陪家人,可是醫生不能;別人可以在假期放松身心,可是醫生也不能……陪伴醫生的永遠都是檢查儀器、手術方案和工作餐,等待醫生的永遠都是一個接一個需要救治和照顧的病人。醫生不屬于自己,也不屬于家庭,他只屬于病人,屬于這個職業。煙臺山醫院創傷二科副主任孫濤如是說。
孫濤是一名創傷外科醫生。自他工作以來,煙臺山醫院創傷二科就是他的“家”.他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這里度過的。工作20年來,他的記憶中,家庭的東西太少、太少。與他相伴的是每年500余臺手術,是一次次站立在手術臺邊從黎明破曉到午夜降臨,是一個急診電話就要立即趕往醫院進行手術的崗位職責。那些陪伴患者,與死神較量的日日夜夜,孫濤記得很清楚。
為百歲老人開展高難度手術
自1996年參加工作,孫濤已經在創傷外科的崗位上工作了20年。手術、寫病歷、換藥、查房,他將每一項工作做好、做細,堅守“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理念,錘煉了扎實的骨科技術基本功,尤其擅長開展骨科微創技術,在山東省最先成功開展了關節鏡檢測下LISS固定脛骨平臺骨折、微創經皮插入鋼板技術治療骨盆骨折、髂腰固定治療骨盆骨折、PRP的臨床應用等國內國際高精尖手術,為病人解除了痛苦。
2013年7月,萊陽市一名百歲老人不慎摔傷造成股骨轉子間骨折,骨折位置手術難度非常大,且由于傳統手術創口大,不易于術后恢復,多家醫院接診后都表示不能手術。老人的家屬慕名找到孫濤后,孫濤帶領團隊認真論證、大膽創新,采用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微創技術——閉合復位PFN內固定手術,30分鐘成功完成了手術,老人出血少、固定效果好,老人3天后就能下地行走,并很快順利康復出院。據了解,2011年煙臺山醫院在全市率先開展閉合復位PFN內固定手術。目前,該手術已成為股骨轉子間骨折微創治療的金標準。
微創術搶救“熊貓血”患者
2009年,烏茲別克斯坦商人阿里木不幸遭遇車禍,一行四人全部受傷。傷勢最重的阿里木頭部、腿部等多處骨折,生命危在旦夕。同時,阿里木血型為RH陰性,是國際公認的“熊貓血”,為保證手術成功率同時減少出血量,孫濤帶領團隊采用了MIPPO技術(微創經皮插入鋼板內固定)LISS內固定手術,切口小、出血少、固定可靠。
當時,阿里木的女兒正在蘭州大學學習漢語。趕到醫院后,她感激地對孫濤說,“我愛我的爸爸,我不能夠失去他,感謝你們將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阿里木回國復診后,烏茲別克斯坦國內最好的骨科醫生驚嘆,“煙臺山醫院骨折微創治療技術已經與國際同步。”
制訂完善計劃保障手術進行
2015年上半年,**一名游客因車禍傷在煙臺山醫院就診,經過與**醫院醫生溝通,傷者不宜返回**手術,在孫濤主刀下,采用了國際最先進骨折微創內固定技術——STOPPa入路治療骨盆粉碎性骨折,成功治療傷者病情。目前,這項技術在全煙臺市僅能在煙臺山醫院開展。
“由于那位患者之前做過剖宮產,腹腔內很多臟器都有黏連,極易損傷腸管。孫濤主任制訂了完善的手術計劃,對黏連臟器進行了細致剝離,保障了手術的順利進行。”與孫濤共同參與了此次手術的煙臺山醫院創傷外科欒景杰主治醫師告訴記者,“孫濤主任不僅醫術高超,更有著崇高的醫德。平日里十分關心病人,除了醫院規定的大查房,他經常到病房看望病人,甚至在周末等休息時間也常來醫院了解患者情況。”
支援四川重建 開展骨科手術40余臺
因為業務水平高,2009年年輕的孫濤醫生受醫院委派,參加了四川北川地震災后重建工作,當時他父親剛剛做完腫瘤手術,孫濤沒在父親住院期間伺候一天。
2009年7月到9月,孫濤在北川擂鼓鎮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衛生援建工作,期間他積極開展各種骨外科診療工作,在器械落后、設備簡陋等艱苦條件下開展了北川縣醫院多個第一例復雜骨科手術——髕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復雜肱骨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骨髓炎多年骨外露皮瓣轉移術、三踝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等骨科手術40余臺,門診手術130余臺,他做的手術總量遠遠超過前期醫療隊總和,未發生一例醫療差錯、**。
作為煙臺山醫院創傷二科副主任,孫濤在做好業務工作、主持科室工作同時,還積極開展科研創新工作,多次在***、省級學術會議上發言、交流,獲得了同行的好評。先后在***和國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余篇,其中SCI(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收錄2篇,主編了《骨科學》、《急診骨科》等專著3部,2013年、2014年先后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主研參研科研課題多項,其中2項課題獲得煙臺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獲得煙臺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有時候,一天要做10幾臺手術,從早上八點,一直要忙到凌晨兩三點鐘。”
“記得一次手術持續了36個小時,由于精神高度緊張,長時間站立也并不覺得疲累。直到回到了家中,幾次差點撞到墻上,才發現自己已幾近虛脫,連路都走不穩了。”
“成為了一名創傷外科醫生,自己就不再屬于自己,也不屬于家庭,只屬于你的患者。”
孫濤說,這些可能是每一個創傷外科醫生的日常,自己并沒有多么特別。成績是全科室醫務人員共同的努力,榮譽離不開家人對自己的支持。或許他不是一個好爸爸、好丈夫、好兒子,但他卻是一名好醫生。他說,既然選擇了創傷外科,也就意味著選擇了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