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特魯多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美國醫生特魯多的這句名言流傳甚廣,講述了為醫的三種境界,是眾多醫務工作者的座右銘。但是對于特魯多本人,我們了解甚少。今天我查了一些英文資料,發現百度上很多介紹特魯多醫生的文章都和事實有出入,例如《長江日報》的《醫生的墓志銘》一文寫道:1837年,罹患肺結核的特魯多只身一人到撒拉納克湖畔等待死亡。事實上,1837年時特魯多還沒有出生呢,再者他也沒有文章描繪地那么悲慘,是聽從了醫生的建議到那兒休養,他本人有一個非常愛他,休戚與共的妻子。
據**記載,1848年,特魯多(Edward Livingston Trudeau)出生于美國紐約的一個醫學世家,20歲時進入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學習,并于1871年完成學業。同年6月,特魯多和女友洛蒂 (Lottie Beare)結婚并定居于紐約長島開始了自己的行醫生涯。晚年時,特魯多曾在自傳中深情地描述妻子,感謝她同甘共苦的親密一生。
1873年,特魯多第二個小孩出生后不久,年僅25的他不幸患上了肺結核,在當時,該疾病還沒有治愈的辦法,聽從醫生建議后,他只身一人來到了紐約附近的阿迪朗達克山邊休養,和大自然親密接觸,奇跡的是,他的病情逐漸康復,三年之后便痊愈了,之后特魯多舉家遷居到了阿迪朗達克山旁 的撒拉納克湖畔。 1882年,特魯多得知德國醫生霍爾曼通過大山清新的空氣治愈肺結核病人的事跡,結合自身的經歷,他很受啟發。在朋友的資助下,他在撒拉納克湖畔創建了美國第一家治療肺結核的療養院--Adirondaec Contage Sanatorium ,幫助和治愈了無數患者,當中包括著有《金銀島》的著名作家羅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之后他建立了美國第一家肺結核研究所,走在了結核病治療和研究領域的前沿。
直至今日,舉世聞名的“特魯多研究所”擁有世界級的科學家們和訓練有素的科研團隊,這些團隊在研究種類繁多的病原體感染和免疫方面建樹頗豐。1915年,特魯多醫生去世后,埋葬在他身前所喜愛的撒拉納克湖畔,墓碑上鐫刻的是他一輩子行醫生涯的座右銘。現在,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醫務工作者們來到這兒悼念特魯多,寄托哀思,重溫他的醫學情懷。
特魯多醫師的名言,概括了醫學救死扶傷的職責,成為醫生們所遵從的行醫道德準則,表達了一個道德高尚的醫生對待病人的心態,以及一種理性的謙卑、職業的操守和醫學人文的樸素境界。“有時,去治愈”,說明了醫生行醫救人的天職,同時也表明了醫學的局限性,人體是世界上最復雜和不確定的機器,醫生不能治愈每一個病人,每一種疾病,但是這絕對不是說醫生可以無所作為。一位負責的醫生應該常常去幫助病人、溫暖病人,而一位真正的大醫則是總是去安慰,自始至終地感知病人,關愛病人。也正如特魯多醫師曾說的:“醫學關注的是在病痛中掙扎、最需要精神關懷和治療的人,醫療技術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溝通中體現的人文關懷去彌補……”而這種人文關懷其實就是醫學人文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