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在試驗中讓一組先天性失明者借助一種將圖像轉化成聲音的軟件去“看”.這項“聲音”技術先用攝影機從左到右掃描圖像,之后將其轉化成音樂。每一個組成圖像的點都根據其所處空間位置的高低轉化成或高或低的音符,而這個點向左或右發生移動則決定著它出現在旋律中的時間早晚。
參加試驗的盲人先練習處理聲音信號并將其理解成相應的基礎形狀,然后熟悉更復雜的形狀,識別越來越豐富的旋律。通過幾十個小時的學習就可以掌握這門新的感官語言并掌握識別物體、文件甚至是面部表情的能力。
科學家在整個試驗過程中通過核磁共振觀察參加者的大腦,他們發現,當盲人借助旋律“看到”圖像時,正常情況下本來由視覺控制的區域被激活了。
這項研究的參與者之一埃拉·斯特里姆-阿米特解釋說:“這證明,按照大腦各個區域處理感官信息的類型來劃分它們——如視覺皮層和聽覺皮層——是不準確的。事實上,大腦似乎是根據所執行的任務而非與其連通的感官來組織活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