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第122場報告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衛計委部長陳竺發表主題演講,暢談在人文精神指引下醫學科技的發展及愿景。他說,在最近的“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課題中,專家們提出兩條與醫學科學關系密切的建議:一是推動醫學向“預防為主,以全面身心健康為核心”轉變;二是醫藥科技進步與科技創新成果推廣,促進醫療事業的發展。
■醫學科技發展要惠及民眾
“醫學是一門適合探討學術與人文結合的學科。醫學具備的特征中,第一條就是高度的人文性,因為醫學服務對象是人,醫學研究和應用對象是人,醫學實踐的載體,包括醫生、護士、輔助診斷人員、公共衛生人員、基礎醫學科研人員,也都是人。”陳竺說,和其他學科相比,醫學的人文性尤其突出。醫學是集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人文關懷于一體的,其基本任務是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而根本目的是促進入類社會從個體到群體的身心健康。對學醫的人來說,我們需要思考,需要向自己發問,醫學到底是什么?
陳竺說,醫學科技發展史是新中國衛生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抗生素、疫苗、各種現代的治療技術、營養的改善等,都在深刻地改變著中國和整個人類社會的進化進程。
“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樹雄心,立重志。世界上有那么多的‘重磅式’的藥物,沒有一個來自于中國,這很讓人遺憾。”陳竺說,目前年銷售額超過10億美元的藥物,被稱為“重磅式”藥物,而我國到目前為止研發的藥物,單一產品最大年銷售額約20億元人民幣。
陳竺說,為推動醫學科技創新,國家層面確定了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推動重大新藥的創制。目前,以產學研用為核心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我一直有這樣一個想法,就是在國家層面建立更好的學科聯合機制,打造強大的國家醫學科學體系,這需要所有醫學科研部門合作。”
■轉化醫學符合醫學發展規律
“重大的醫學問題常常也是重大科學發現的源頭活水。轉化醫學符合醫學發展的內在客觀規律,轉化醫學注重成果的轉化,突出實際的應用。”陳竺說。
他舉例說,一位法國兒科醫生在臨床中發現ABO血型相同的孩子在輸注白細胞的時候,也會出現不同個體間的輸血反應,就提出了這樣一個假設:在白細胞表面應該存在著抗原。后來依據這樣的假設,發現了人類白細胞抗原(HLA)。
“轉化醫學的特征有很強的實踐性,科研人員在臨床實踐中,發現問題,進行實驗室研究,研究的成果,再惠及臨床。”陳竺說:“從實驗室到臨床,以及從臨床到實驗室的雙向通道的建立,轉化醫學可以幫助深入了解疾病發生、發展機制。”
“轉化醫學不僅應在實驗室和臨床醫療服務之間搭建橋梁,還要著眼于公共衛生服務和衛生政策的有機銜接。”陳竺指出,要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可供臨床和公共衛生實用的、有成本效應的具體診療或干預手段、技術方案,以便其推廣普及。
“轉化醫學成果,應通過循證決策進入制度安排,成為衛生政策、衛生服務和保障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以可持續性方式造福廣大臨床患者和人民群眾,并推動醫學科技的發展。”陳竺說。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