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針對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的暴力行為
2017-03-01 19:43
閱讀:1607
來源:醫脈通
責任編輯:謝嘉
[導讀] 全球范圍內,針對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的暴力襲擊及兇殺行為均不鮮見。2015年1月,美國職業安全及衛生管理局(OSHA)針對其預防工作場所暴力的指南進行了回顧,并指出:“醫務工作者及社工遭受工作相關攻擊的風險越來越高,這一風險主要來自患者、咨客和/或一般住民的暴力行為。”
全球范圍內,針對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的暴力襲擊及兇殺行為均不鮮見。2015年1月,美國職業安全及衛生管理局(OSHA)針對其預防工作場所暴力的指南進行了回顧,并指出:“醫務工作者及社工遭受工作相關攻擊的風險越來越高,這一風險主要來自患者、咨客和/或一般住民的暴力行為。”
根據OSHA指南,針對醫務人員的工作場所暴力占全部工作暴力事件的10.2%,且很多此類事件并未得以報告。針對患者的暴力行為,OSHA明確了若干患者、環境及系統高危因素,并強調,必須在系統層面加以改進,以降低患者針對工作人員的暴力風險。
例如,退伍軍人事務部(VA)對系統進行了改進:針對過去2年曾針對工作人員采取暴力行為的患者,在其電子病歷中增加行為標記( “behavioral flag” )。此舉有助于VA針對高危患者采取額外措施,包括增強安保力量,搜查***,以及將患者活動限制在某一區域。僅僅是這一微小的調整,患者針對工作人員的攻擊行為即下降了90%之多。
一項探討長期攻擊性患者動機的研究中,Quanbeck及其同事將攻擊者的動機分為三類:
1. 臨時起意,在工作人員為其設限后爆發:此類行為具有沖動、攻擊及爆發的特點,占患者暴力事件的72%。
2. 住院患者事先謀劃:此類暴力行為具有脅迫、掠奪及精神病態的特點,占患者暴力事件的16%。
3. 受精神病性癥狀驅動:在幻覺妄想的背景下,患者出于保護自己的目的攻擊“迫害者”,此類暴力行為僅占患者暴力事件的12%。
針對第一類動機的患者,可遵循以下言語安撫的原則:
▲ 閱讀當前局勢,好漢不吃眼前虧;
▲ 以鎮靜的語調與患者建立言語接觸;
▲ 傾聽患者,試圖與之共情;
▲ 避免采取權威姿態;
▲ 試圖為患者提供一種控制感;
▲ 請求與患者對話;
▲ 給患者選擇的余地;
▲ 增加你與患者之間的個人空間。
針對精神病性癥狀驅動的暴力行為,可通過正確診斷及針對潛在病因的藥物治療加以干預。早有預謀的暴力行為可能是最難管理的,建議采取法律手段,并將其請出住院病區。
信源:Jeffrey S. Janofsky. Introduction: Violence Toward Staff in Health Care Settings. Psychiatric Times. February 27, 2017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