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醫生患者是天敵?其實我們是水和魚
2016-12-01 17:59
閱讀:1765
來源:環球醫學
責任編輯:謝嘉
[導讀] 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很多人一提起醫生,都一味抱怨他們“拽”、態度差。責怪他們無動于生死,更有甚者指責他們看見的生離死別多了,變得漠視生命。其實這是荒謬的,絕大多數的醫生在他們理性的背后,內心的一縷情懷都隨病人而顫動。
醫患關系緊張的今天,很多人一提起醫生,都一味抱怨他們“拽”、態度差。責怪他們無動于生死,更有甚者指責他們看見的生離死別多了,變得漠視生命。其實這是荒謬的,絕大多數的醫生在他們理性的背后,內心的一縷情懷都隨病人而顫動。
趙珺醫生是上海某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師、科室負責人,從他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對患者濃濃的一份關愛與共情。
趙醫生坦言“我不和你談什么醫者仁心,救死扶傷,那不是作為一個醫生原本就該有的嘛!我們醫生也有自己的‘小情懷’,拋去功利心,只為心靈的滿足……”
人體除了毛發、指甲、角膜等以外,血管遍布全身。因此,血管外科涵蓋的范圍很廣。趙醫生除了日常的門診和手術,還常常遇到一些之前在血管外科就診痊愈后,患上其他疾病也來掛他號的患者,每次他總是會哭笑不得將患者介紹到相應科室,慕名求診的患者卻說:“我一見到你病就好了。”足見他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與尊敬。
一天晚上,趙醫生在醫院里值二線班,急診一線的醫生打***話,說遇到一個自稱腸梗阻的患者,可能需要手術。趙醫生趕到現場,搓手、捂熱,然后觸摸患者的腹部,一會兒,這位五十多歲的大叔就“噗嗤”笑出了聲:“不疼了,真的不疼了。”趙醫生也笑了:“這個疼是大便憋的,回去只用排便和休息就行了。”
后來,這位大叔成了趙醫生的“死忠粉”,不論頭痛發燒,還是其它不舒服,都來掛他的號,而且非要等他看完所有患者后再進診室,趙醫生只能一次次幫他轉科室。但這位大叔卻數次感慨道:“趙教授的手很溫暖很靈驗,只要摸上去,我的病就好了。以前遇到過‘金剛杵’一樣冰涼的手,想想心理都打冷顫。”
學醫的人都知道,血管外科、介入科和心內科是手術時接觸射線最多的科室,半數以上的手術都要與射線打交道。最早的時候,沒有什么防護措施,醫生直接對著射線看,幾乎完全暴露在輻射中,對人體損害非常大。曾有醫生白細胞數量一度降到2000多,也有人免疫力下降,得了甲亢,還有同事無法生育,這些危險醫生們全看在眼里,但是卻沒有退縮。后來也曾有過全身包得很嚴的鉛衣,但實在太重了,穿上根本無法施展手腳進行手術。于是很多醫生干脆棄之,這些無私的醫生,用自己的生命守護著他人的健康。
趙醫生科室的醫生進手術室就得穿沉重的鉛衣,卻仍不能完全防護,依舊要吃射線、受輻射,也因此,身體會有這樣那樣的反應。有生育計劃的醫生只能前后各穿一件,沉重的鉛衣壓得人難以正常喘息,醫生們經常渾身是汗。“病人偶爾進去一次還可以,但醫生每天都在里面,對身體損害很大。”趙醫生的一位同事對射線敏感,只要進手術室,頭發、眉毛、胡子等身上有毛發的地方會全部掉光,而趙醫生本人也受射線影響,發際線一直往后退,脫發成了正常現象。
每次見到他,老朋友們總禁不住想說,“你頭發更少了”.他也只是一笑置之,只有他自己知道,醫生背后默默的付出,而且他也堅信,這是值得的。
正如一位哲人所言:“如果你僅僅是一位好醫生,就還不是一位好醫生。”事實上,趙醫生不滿足于自己“僅僅是一位好醫生”. 除了做一名刻苦鉆研的醫者,他還真正做到了與患者“共情”.
為解決一個臨床問題,鉆研到深夜,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一次,他遇到一位肢體缺血患者,連夜奮力搶救,想盡各種治療辦法,熬到最后嗓子都說不出話來,可是最終,患者還是沒能保住肢體。那一刻,他躲到一個沒人的地方,放聲痛哭,仿佛自己失去了肢體一般的難過與傷心。
“很多時候,醫生竭盡全力去做一些事,不僅僅是因為職業使然,更多的是發自內心深處對病患的同情和憐惜。”趙醫生坦言,在那段時間里,只要一想到這位患者,他就會情緒低落,黯然不語。
后來,有次路過菜市場,看到賣鱔魚的小販用一把小小刀片嫻熟地劃鱔絲,一條條鱔魚在她銳利的刀鋒下瞬間成了一堆細絲。那天,他在一旁看得發呆,那位小販卻毫無知覺,一口氣將兩大圓盆的鱔魚都變成了鱔絲。準確的刀法和嫻熟的手藝讓趙醫生在心理感慨了許多遍:無論做什么職業,技藝都可以很精湛。我和你一樣,都是匠人。
醫學,不是萬能的。醫生,也不可能拯救所有的患者。但當病人躺在手術臺上時,醫者的悲憫之心,就是那可以在手術刀上傳遞的溫度。那份溫度,就是醫者的“匠心”.
趙醫生表示,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名“匠醫”,為此他買了全套木匠用的工具,想通過這樣來更深入的研究“手上的藝術”,只可惜因為工作太忙,很少有時間鼓搗。通過手術刀的指指點點,讓患者恢復健康,就是他最好的作品。
在過去,醫生懸壺濟世、視病如親,醫患關系充滿著溫情。但在今天,醫患之間的彼此不信任,似乎已達到高點。這不僅是由于醫生的職業特殊性,而且反映出了全社會的信任缺失,但我們有理由也應該相信,醫者父母心,絕大多數醫生,選擇這個職業,都不是為了金錢和名譽,看著患者經過自己的救治,逐漸康復,那淳樸的一聲感謝才是他們最大的滿足與收獲。將心比心,醫患之情大于天!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