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和愛人陪父親去北京看病,3個人坐火車路費來回約500元,住旅館每天200元,什么時候能掛上專家號甚至住上院呢?只有等,而等待就意味著花錢。”小蕾認為,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上專家,是件“三贏”的好事:對醫生來說,帶來更多報酬;對患者而言,得到專家診療,并節省醫療費用;對于邀請方醫療機構,留住了患者,學習了技術,也增加了收入。
據了解,2005年衛計委發布《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許多專家據此經所在醫院批準,以“外出會診”的形式,進行實際意義上的多點執業,只不過是隨機的,不是固定的。而更多的“周末門診”、“飛行手術”等“地下走穴”現象,已成為行業潛規則。北京市衛生局醫政處的調查顯示,北京12家民營醫院中,有174名來自北京各醫院的醫生。
2010年11月15日,“超女王貝整容致死”事件再次暴露了這種院外“接活”的隱患。經查,王貝的主刀醫生汪良明在廣州注冊行醫資格,卻在武漢行醫一年多。
醫療工作是有組織的、連續性的行為,會診的方式打斷了這種組織性和連續性,往往是醫生看完病、做完手術就走,患者后期的治療與觀察難以得到保障。
專家指出,我國醫生身份是“單位人”,而不是“社會人”,這是自由流動的最大障礙。只有讓醫生逐漸由“單位人”過渡到“社會人”,才能使多點執業政策落到實處。
“醫師多點執業是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做法。”北京華景齒科負責人賀周介紹,在一些發達國家,醫生是自由職業者,取得行醫資格并經過申請后,可在多家醫院流動執業。醫生與醫院不是雇傭關系,而是協作關系。
“除了急病需要去醫院急診外,美國人看病一般都找自己的家庭醫生。”賀周舉例說,病人腹痛,家庭醫生初步診斷后,開單子讓病人去醫院檢查。根據檢查結果,家庭醫生如果認為是胃病,會推薦胃病專科大夫。如需手術,該??拼蠓驅⒃谄鋮f作醫院給病人做。這種制度安排,有利于釋放優秀醫生的生產力,病人直接找醫生,沒必要集中跑到大醫院。
美國麻省衛生福利部高級研究員、中歐商學院和上海財大兼職教授蔡江南認為,專家若能夠在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之間流動,一定程度上可以化解醫療資源分布不均帶來的看病難問題。
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鄧小虹表示,該局將開展專項檢查,督促院外兼職醫師盡快申辦多點執業注冊,否則將按照非法行醫懲處。
政策尚需完善——
醫院一直把醫生視為自己的資產。醫師多點執業如果全面鋪開,醫院將面臨核心競爭力分流的風險
一項旨在緩解看病難的好政策,為何推行起來困難重重?
“推行醫生多點執業對民營醫院來說,是件好事情,但目前的相關規定讓醫生們顧慮重重。”一家民營牙科診所負責人對記者說,“又要經本院醫務處批準,又要去衛生局備案,誰還去申辦?我這兒的兼職醫生多是北京知名醫院的學科專家,他們外出行醫都不愿意讓原單位知道。”
記者采訪中發現,對于醫師多點執業話題,北京各大醫院多數采取回避態度。“醫院不會發自內心地支持醫師多點執業。”一位私下在院外兼職的醫生對記者說,現行的體制安排,是將醫生與醫院捆綁在一起。
據介紹,目前我國醫學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用人單位的投入,**的投入是以單位為基礎實施的,教學、科研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型公立醫院。醫生在學術圈中的地位與所在醫院的影響力密切相關。
醫生的成長離不開醫院的平臺,醫院的核心競爭力來自優質的人力資源。因此,多年來醫院一直把醫生視為自己的資產。醫師多點執業如果全面鋪開,醫院將面臨核心競爭力分流的風險。
“除了單位壓力,醫療責任風險是繞不開的難點。”張國暉指出,在發達國家,專科醫生做完手術后,其他環節有專人負責善后。而我國的主刀醫生要從頭至尾負責一名住院病人,中間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要承擔責任。
據了解,由于財政投入不足,目前公立醫院大都沒給醫生購買醫療責任險。發生醫療賠償時,多數醫院采取醫院和科室分擔制,科室承擔費用大部分由責任醫師埋單。這種情況下,很多醫生對多點執業的醫療風險心存顧慮。
“眼下,民營醫院與外來專家洽談兼職時,往往回避責任承擔問題。”據業內人士介紹,有的民營醫院會從兼職專家的報酬中提取5%,作為風險保障金。一年下來,如果沒有發生責任追究情況,該保障金將如數退還。
“醫療質量如何保證?醫療責任誰來承擔?這些都是多點執業的關鍵問題,需要**作出明確規定。”蔡江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