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方舟子之前,歷史上就曾多次出現中醫和西醫相互“掐架”的事情,其中還包括很多名人,比如魯迅、梁啟超等人,都對中醫產生過質疑。中醫和西醫為什么這樣水火不容?它們相互爭論的焦點是什么?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調和這種矛盾呢?
中醫一直難以證實自己的科學性
魯迅和梁啟超曾激烈抨擊中醫
自西醫傳到中國以來,中醫的地位就明顯被動搖了,歷史上曾出現過三次大的中西醫之爭。
第一次中西醫之爭出現在1912年,也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當時的**以中西醫“致難兼采”為由,在教育部第一屆臨時教育會議上,通過并頒布了《**教育新法令》。該《法令》前后頒布兩次(1912年11月和1913年1月),都沒有把“中醫藥”列為教育學科,而是只提倡專門的西醫學校,因為“專取西法”“合于世界進化之大勢”。
《法令》的頒布引起軒然大波,中醫界人士紛紛表示抗議。當時京師醫學會的代表們曾沖進教育部,要求教育部解釋并給他們合法身份,但被時任北洋**教育總長的汪大燮明確拒絕。當時,梁啟超和魯迅等也都站在了質疑中醫的陣營中。其中,最有名的是魯迅那句話:“中醫不過是有意無意的騙子。”
這些知識分子都曾留洋,像魯迅本身也到日本學過醫,接觸到西方醫學后,發現中醫沒有辦法用現代科學理論解釋,自然就會對中醫產生質疑。日本比中國更早發起了“廢止中醫”的討論。日本“廢止漢醫(即中醫)”始于1875年。當時日本醫務局官員赴歐美考察了當地的醫學后,發現西方醫學可以通過物理、化學、解剖、生理、病理、內外科及藥劑等科學進行解釋,這些都是漢醫所無法解釋的,所以回來后他們就決心廢除漢醫。按照西醫的辦法對從醫者進行考試,合格的才能授予開業證書。
而中國的留洋知識分子在接觸到這些新的醫學理論后,不免也對中醫產生了質疑,廢止中醫的爭論不可避免。但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不能一桿子打死中醫,比如梁漱溟、郭沫若等,他們認為,中醫有療效作為事實,其中必有其科學的道理。
1929年,余云岫、褚民誼等人又以中醫無法證實自己的科學性而提出《規定舊醫登記案原則》議案,欲廢止中醫,引起全國第二次大范圍的中西醫之爭。最終,國民**迫于“全國中醫藥聯盟”200多名代表請愿的壓力,撤銷一切禁錮中醫法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民國時期廢止中醫派的代表人物余云岫在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中,提出“改造舊醫實施步驟”的草案,再次希望改造中醫。而這種改造最后變成中醫全部去學西醫,后來被**所阻止。到了“文革”時期,中醫被當成“四舊”產物,再一次遭到嚴重打擊。
直到1982年頒布的《憲法》第二十一條,特別注明“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才給予中醫和西醫同等的地位。
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方專家觀點
從這三次大爭論可以看出,中西醫爭論的焦點就在于西醫認為中醫不科學,無法用科學手段進行驗證,甚至認為是封建殘余或是巫蠱之術。而這次方舟子引發的“倒中醫論”,依然是圍繞中醫究竟是否科學進行。那么,對于中醫“不科學”或者是“偽科學”的看法,現代從醫人員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記者分別請教了三位專家,他們分別是中醫、西醫和中西醫結合方面的研究人員。
中醫專家:
只有現有的能夠解釋的才叫科學嗎
中醫和西醫走的是醫學兩條不同的道路
南京中醫藥大學的陳教授研究中醫多年,并且也從事醫療工作。他告訴記者:“認為中醫是偽科學的這些人,首先是他們不懂中醫,沒有研究過真正的中醫。而且什么是科學?難道只有現有的能夠解釋的科學才叫科學嗎?”
陳教授認為,中醫和西醫本身是兩個不同體系的學科,沒有什么誰比誰更科學的說法,只是在走兩條不同的道路而已。
西醫是從微觀的角度對人體進行認識,從而有針對性地找到解決辦法。而中醫是從宏觀的角度去感知人體,從多條路徑摸索疾病的起源、癥結所在,即使同一個疾病現象,也可能是多種原因導致。
比如“上火”這個說法,在方舟子他們看來,完全就是中醫在故弄玄虛。方舟子認為吃荔枝等水果導致口腔潰瘍“上火”其實是細菌在作怪,和口腔清潔有關。但陳教授說,口腔潰瘍并不只是細菌導致,還有無菌性潰瘍等等。“上火”和人體的體質有很大關系,免疫力低下的人就容易“上火”。而“火”還分“虛火”“實火”等等,導致人“上火”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種。
在西醫來看,哪里破了或傷了,只要找到是哪種細菌或病毒引發的,然后殺死它們就可以了,但以后病人可能還會得這種病。而中醫看病時,就會分很多“癥”,不同的“癥”就要用不同的方法來治療。例如,要找到引發這種上火的根本原因,那這人以后吃荔枝也就不會上火了。
現代科技只能局部解釋中醫理論
有人認為中醫起家于古代的巫術等等,其實全世界的醫學都是起源于民間,都是通過各種經驗的積累來治療疾病,只是到了近代,現代科技發展起來后,人們才用現代的一些科學知識來解釋這些醫學而已。而實際上,即使現代醫學對神經系統等人體結構也沒辦法作出全面的解釋。
現代中醫也在通過現代科學手段來對中醫理論進行解釋,比如針灸、經絡等學說,中醫研究者也在用實驗模型的方式做研究,試圖用現有的科學理論來進行解釋,有些穴位、經脈的作用也能和現代醫學相結合。比如針灸中的穴位,有的已經發現這些穴位對大腦或某些神經的阻斷作用,但是還有很多穴位無法找到它的運行原理,但它就是有作用。
所以,中醫只能說它用經驗的積累做到了治療疾病的方法,但是現有的科學手段還沒辦法完全解釋。從這點看,中醫其實比西醫更有用,中醫的治療水平已經走在科技的前頭,它是一門實用的科學。
當然,陳教授也不否認西醫的作用,有些大型的手術,比如移植手術,還是需要用到西醫技術。
中西醫結合專家:
中醫理論上其實比西醫更超前
中醫藥方成分太復雜,現有科技難以驗證
錢士輝是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中藥化學研究室的主任,他告訴記者,“從我個人的觀點看,中醫藥理論上其實是比西醫藥更超前的。”
錢士輝說,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且能夠應用科學技術來闡述中醫藥治療疾病的機理時,傳統的中醫藥就能得到全世界的認可。
中藥或復方中藥的成分非常復雜,目前還不能像西藥那樣進行精確量化,同時有很多也沒有像西藥那樣進行大量的藥理研究與臨床試驗進行驗證,這直接導致了西醫藥對中醫藥的否定。
而且,中藥也常被西醫抓過“把柄”,比如中藥材“馬兜鈴”。馬兜鈴本來是一味中藥材,用來清肺降氣等,但有些外國的病人吃了含有馬兜鈴的中藥后出現了腎衰竭現象,后經過檢測發現,馬兜鈴中含有一種馬兜鈴酸的物質是有毒的,能使老鼠致癌。這個發現,引起人們對中藥的恐懼。
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把中藥或復方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從藥效和臨床上進行驗證。西藥具有明確的有效成分而且通常為單一成分,質量穩定可控,并能說明為什么能對疾病起治療作用。而中藥或復方中有很多成分,目前還不知道這些成分是什么?對疾病起治療作用的有效成分又是什么?同時中藥的質量還受到產地、土壤、氣候等很多因素的影響,中藥及中成藥如何能保證質量穩定可控,又如何能保證療效穩定,都是需要研究的。
盡管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提倡進行中藥現代化、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傳統的中醫藥要走向世界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