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是指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發炎。飲食通過口腔咀嚼吞下后,經過食管向下蠕動入胃,由胃腸道進行消化、吸收,供給人體必需營養。正常人在食管下有一個可緊可松的“下食管括約肌”(LES),它具有壓力和屏障作用,當進餐后吞咽時,“下食管括約肌”松弛,使食物順利入胃。正常人用餐后雖也會有少量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但通過食物重力,食管向下蠕動及唾液吞咽作用,為時短暫,常無不適感,這種反流稱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當“下食管括約肌”功能不全,食管清除反流物功能低下時,就會使食管黏膜受損,易引起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此外,胃、十二指腸病變,功能紊亂,胃排空延緩,胃內壓力超過“下食管括約肌”壓力時也可出現病理性胃食管反流。
反流性食管炎最常見表現為燒心,即上腹部或胸骨后有溫熱感或燒灼感,并可向頸部放射。此系酸性胃內容物刺激食管黏膜引起,且飽餐、粗糙食物、甜食、濃茶、咖啡、飲酒、吸煙后容易誘發或促使燒心加重。熟睡時如有反流物進入氣管,可出現夜間陣發性咳嗽,甚至哮喘發作,反流至咽部,則可出現咽部異物感、阻塞感或燒灼感,并常伴噯氣、打呃等癥狀。如不積極有效治療,嚴重時可出現食管出血、穿孔或狹窄等并發癥。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做內鏡檢查時,可見紅色條紋,紅斑、糜爛、潰瘍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