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年會(ACC2014)
乳糜瀉又稱為麥膠性腸病、非熱帶性脂肪瀉,我國在很少見,北美、北歐、澳大利亞發病率較高。發病高峰年齡主要是兒童與青年。在ACC的一項報道中,估計每133個美國人中就有1位乳糜瀉患者,這其中有80%的患者尚未得到診斷,甚至誤診為乳糖不耐受或腸易激綜合癥。在美國,乳糜瀉的發病是50年前的4倍,而唯一的治療方法是無麩質飲食。
乳糜瀉作為消化系統的慢性炎癥狀態性疾病,可以損害小腸,同時也可使卒中的風險增加1.4倍。有研究表明乳糜瀉與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有關,根據此種相關性,克利夫蘭醫院的RamaDilipGajulapalli等推斷其與冠心病(CAD)也有關系。
他們發現乳糜瀉人群患上冠心病的概率幾乎是普通人群的兩倍,即使小于65歲的乳糜瀉人群也處于冠心病的高危中。對于冠心病與乳糜瀉兩者明顯的相關性,研究者也感到驚訝。相關研究結果已在2014年美國心臟病學學會(ACC)年會上報道。
此研究為回顧性研究,研究者回顧了13個醫保系統中1999年1月至2013年9月就診患者的電子病歷,從中有24530位患者被診斷為乳糜瀉,將余下的患者作為對照組進行比較。他們發現,與對照組相比,乳糜瀉患者冠心病的患病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無論在老年患者或較年輕的患者中。
作為此項研究的合作者之一,來自克利夫蘭醫院的RamaDilipGajulapalli博士在新聞發布會現場表示,此項研究凸顯出了這一特殊人群患上冠心病的高風險,即使乳糜瀉患者尚未有傳統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他表示,“初級保健醫生、胃腸病學家以及衛生保健行業從業者須留心觀察這些患者,密切關注患者可能出現的心臟疾病”。
乳糜瀉患者的這種高風險的可能機制或與慢性炎癥有關。Gajulapalli博士對此作了簡要解釋,患者腸道處于持續低度炎癥狀態,腸道中可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免疫介質逸漏進血流中,從而導致冠心病。這些發現也佐證了一種觀點,無論是感染或某種疾病引起的慢性炎癥,都可加快導致冠心病,對普通人群的心臟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已有相關研究顯示像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炎癥性腸病等其他炎癥狀態同樣與冠心病有關。而這些數據也提示我們,乳糜瀉對冠心病或許與這些疾病具有相同的作用。
回顧性研究有其固有局限性,明確乳糜瀉與冠心病的關系尚需前瞻性研究的證實。進一步的而研究還須探討在大規模人群中麩質敏感癥是否與冠心病風險增加有關。
近期,美國心臟學會(AHA)發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詳細]
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患者發生嚴重不良心血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