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細胞被發現50年后,加拿大科學家最近才首次隔離出單個人類血液干細胞,其能讓整個血液系統再生。最新突破能讓科學家更有效地治療癌癥和其他疾病。相關研究將發表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
領導該研究的加拿大干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首席教授約翰-迪克表示,他們最新隔離出的這個單細胞能制造出整個血液系統,這是干細胞在臨床應用領域發揮其最大潛能的關鍵。
干細胞是一種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細胞,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在功能,醫學界稱其為“萬用細胞”。1961年,多倫多大學的歐內斯特-邁克庫魯奇與詹姆斯-蒂爾首先開始了干細胞領域的研究。他們證實,血液細胞均來自一種造血干細胞,并確定造血干細胞具有自我更新、分化潛能。隨后,科學家們開始使用干細胞對血癌病人進行骨髓移植,這是迄今為止再生醫學領域最成功的臨床應用,每年都讓數千人受益。
盡管科學家們已開始利用在臍帶血中發現的干細胞,然而對很多病人來說,單個捐贈樣本并不夠用,因此,干細胞研究領域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單個純凈的干細胞這一寶藏,在將單個干細胞移植入人體之前,可在培養皿中對其進行控制和擴展。最新發現有助于科學家們制造出足夠多的干細胞以用于更多臨床,并進一步實現再生醫學的各種美好愿景。
最新研究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科學家們使用了高科技的流式細胞技術(FFCT),其是一種可對細胞或亞細胞結構進行快速測量的新型分析技術和分選技術,該技術使科學家能快速地將數百萬個血液細胞挑選、篩選并提煉成有意義的二進制文件,以便對其進行分析。現在,干細胞科學家能標識出引導“普通”干細胞如何表現和持續的分子開關,也能描述出將普通干細胞與所有其他血液細胞區別開的核心屬性。
自從1988年迪克首次將血液干細胞移植入罹患免疫缺陷的老鼠體內以研究人類的血液干細胞(該研究也發表于《科學》雜志)開始,他的目標就是隔離出單個人類干細胞,借助不斷研發出的新技術,他終于實現了這個目標。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