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髖關節康復手冊 - 醫學資源下載
2013-07-30 05:00
閱讀:577
來源:愛愛醫
責任編輯:愛愛醫資源網
[導讀] 【PDF】髖關節康復手冊 - 醫學資源下載 資源作者:醫璐冇伱 資源分類:醫學 - 臨床其他 資源屬性:電子書 資源售價:2 愛醫幣 資源大小:0.16M 關注入數:435 人次 評論人數:0 人 下
【PDF】髖關節康復手冊 - 醫學資源下載
資源作者:
醫璐冇伱 資源分類:
醫學 -
臨床其他 資源屬性:
電子書 資源售價:2 愛醫幣
資源大小:0.16M
關注入數:435 人次
評論人數:0 人
下載人數:20人
上傳日期:2012-11-18 00:05:47
【pdf】髖關節康復手冊
髖關節康復手冊
[ 作者:不詳| 轉貼自
北京德爾康尼骨科醫院
| 文章錄入:劉丹 ]
目 錄
什么是關節
正常的人體髖關節
引起髖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常見的原因
什么是人工關節置換術
為什么要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什么樣的病人需要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康復訓練注意事項
術后康復訓練
怎樣用拐杖
家庭康復訓練
肌肉力量的練習
非骨水泥固定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功能練習步驟
術后您的家中需要有什么準備
什么是關節
關節是由兩個或更多的骨端及多種組織相連接而成。例如:膝關節是由脛骨(小腿骨)和股骨(大腿骨)連接構成的。髖關節又稱為"球窩關節",它是由股骨上端--股骨頭(球)和骨盆的一部分--髖臼(窩)構成的。
關節內骨端的表面有一層光滑的軟骨覆蓋。正常情況下關節軟骨的存在可以使關節在無痛和無摩擦的狀態下運動。然而,當關節軟骨由于關節炎等疾病造成損傷后,關節就變得僵硬和疼痛。關節的周圍有纖維組織包繞--關節囊,關節囊有一層光滑的"內襯"--滑膜。關節滑膜能夠產生滑液,而滑液可以減少關節運動產生的磨損。
退變性疾病
椎節之間的椎間盤是維持兩個椎體之間穩定的主要結構,大約從25歲開始,人體的椎間盤開始退化,一旦椎間盤退變,其水分減少、彈性降低,脊柱內在的骨性結構平衡被打破,從而導致一系列的脊柱的病理性改變。包括:椎體邊緣骨刺的形成,小關節增生肥厚、骨化,甚至導致椎體滑脫等(圖)。而這些異常的結構最終刺激、壓迫脊髓或神經根而產生癥狀。
正常的人體髖關節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負重關節。它包括兩個主要的部分:股骨近端的球形部分---股骨頭被包容在骨盆上的髖臼內。有一條韌帶---圓韌帶連接著髖臼和股骨頭提供了關節的穩定。
股骨頭和髖臼的骨質表面均覆蓋著光滑的關節軟骨作為"襯墊,使它們之間的運動更加靈活。關節的表面有一層薄的、光滑的滑膜組織覆蓋。在正常的髖關節中滑膜組織可以分泌出少量的液體,這些液體對髖關節起到潤滑作用以減少股骨頭和髖臼之間的磨損。
上述各種機制在正常的情況下保證你的髖關節能夠進行自如,無痛的運動。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引起髖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常見的原因
引起髖關節慢性疼痛和不穩定的最常見的原因是關節炎。比如: 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創傷性骨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常常發生在50歲以上的病人并且有家族多發傾向。在這種疾病中髖關節軟骨墊消失,股骨頭和髖臼骨質間直接發生磨損導致髖關節疼痛或僵硬。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關節滑膜疾病,滑膜發生炎癥產生大量的滑液,并破壞關節軟骨導致關節疼痛和僵硬。
創傷性骨關節炎:繼發于髖關節的嚴重創傷或是骨折。髖關節骨折可以引起我們所熟悉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最后導致髖關節疼痛和僵硬。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什么是人工關節置換術
所謂人工關節置換術就是用人造關節代替已無法正常使用的病損關節,解決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礙,恢復和改善關節運動功能的手術。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椎體滑脫
椎間盤、韌帶及小關節等脊椎間連接結構的老化使椎節間連接松動、錯位,形成退變性的椎體滑脫;如腰椎在種種因素下椎弓根峽部發生斷裂,從而導致椎體滑脫謂之真性滑脫。椎體滑脫后,脊椎的受力平衡被打破,形成不穩,會產生慢性的腰痛,甚至因錯位而形成椎管狹窄,刺激或壓迫神經產生癥狀。如保守治療無效,或滑脫進展迅速,則需要手術(圖)。
為什么要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進行人工關節置換的目的在于:
●緩解疼痛
●恢復和改善關節的運動功能
●矯正畸形
什么樣的病人需要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
●髖關節功能受到明顯影響:如無法坐矮凳,上廁所、上下樓梯困難,不能穿襪子、剪趾甲等
●伴有中到重度持續性關節疼痛,需要長期服用止痛藥才能緩解
●非手術治療即理療,針灸或口服中西藥等多種方法均不能緩解
●經X線檢查有關節破壞的征象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手術的目的是為您解決病痛,還您正常的生活。
康復訓練注意事項
以下動作應盡量避免,否則您的人工髖關節發生松動的機率會大大提高。
●術后早期禁止"蹺二郎腿",更不要在蹺二郎腿的同時施壓
●禁止坐低矮凳(20cm左右),包括蹲便
●禁止直腿從高處跳落
●避免做劇烈運動
●避免摔倒
●不論平臥位還是行走時盡量不要向外旋轉您的髖關節。
●側臥位時盡量不要向手術側側臥
為了使您輕松愉快地完成訓練,我們為您制定了以下訓練計劃:
術后72小時內
1. 傷口處放置引流管,避免術后血腫的發生,24~72小時后拔除。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2. 早期應盡量平臥,手術一側腿向外打開30o,膝關節前面和足尖保持向上,雙腿內置入三角枕。避免向手術側翻身。可以側臥后,睡覺時最好在兩腿之間放置一個枕頭。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3. 抬高手術一側腿,主動屈伸踝關節。有條件者使用下肢靜脈泵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4. 72小時內疼痛將較劇烈,術后早期疼痛多因手術創傷所致,適當服用鎮靜止痛藥或采用病人自控型止痛泵,減少疼痛刺激,以保證病人較好地休息。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5. 術后一般使用抗生素,具體需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6. 全身靜脈麻醉的病人術后常規霧化吸入,鼓勵排痰防止肺部感染。多飲水,多吃粗纖維和多維生素類食物防止便秘。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術后1~3天
此期訓練以恢復肌肉力量和促進下肢血液流動為目的,防止血栓形成。但暫不活動髖關節。
1. 屈伸踝關節:慢慢地將腳尖向上勾起,然后再向遠伸使腳面繃直。每隔5~10分鐘就可以練習數次;手術后立即開始直到您完全康復。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2. 轉動踝關節:由內向外轉動您的踝關節;每天3~4次,每次重復5遍。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術后3天~2周:
此期可以開始進行一些臥位髖關節活動,以恢復肌肉力量,逐漸增加髖關節活動度為目的。
1. 3~13天使用關節被動活動器(CPM):
術后早期CPM的使用既可以使剛剛更換的人工關節提前進入角色,有效地防止周圍軟組織粘連又可以對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預防起到一定的作用。
CPM開始活動度:30o~40o,2次/日,每次30~60分鐘,逐日加10o,達到100o~120o止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2. 每天3~4次,每次重復10遍以下三種練習方式:
1) 屈伸膝關節:如圖所示屈曲膝關節使您的腳跟滑向臀部,然后伸直。注意不要使膝關節向兩側擺動。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2) 臀部收縮:平臥位使臀部肌肉繃緊,保持5秒鐘。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3) 外展練習:平臥位伸直腿盡量向兩側分開,然后收回,注意不要完全并攏。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3. 股四頭肌收縮:
1) 繃緊您的大腿前方肌肉(股四頭肌),盡量伸直膝關節,保持5~10秒鐘,每隔10分鐘練習10次或直到您感覺大腿肌肉有點兒疲勞。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2) 直腿抬高:繃緊您的大腿前方肌肉,盡量伸直膝關節,抬高下肢(距床面10cm)保持5~10秒鐘,慢慢放下。重復練習,您會感覺大腿肌肉有點兒疲勞。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手術2周后:
此期以恢復正常髖關節活動度和增強肌肉力量為目的。
如果您的人工髖關節是骨水泥型的,那么此期您的人工髖關節已經可以負重了,可以逐漸坐起,并開始練習站立和行走。但請您務必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以下康復訓練內容。
1) 14~21天起坐,坐床沿,坐椅子。
從椅子上站起時,首先身體要挪到椅子邊緣,把患肢放在前面,讓健側腿承受身體大部分重量,主動進行屈髖屈膝、伸髖伸肢運動,可繼續使用關節被動活動器。
2) 22天起醫生雙手平舉扶患者雙手,練習平地步行,每次100~300步,2~3次/日。
走路不在多,而要走正確,同時練習等步上下梯,上樓梯時先邁健腿,下樓梯時先邁患腿。平步時足不要外旋或內旋,不要拖步,跳步,不要跛行,要大膽讓患髖負重。切記避免意外跌倒。一般不用拐杖,以免延晚獨立行走期。第4周起同時練習下蹲,起立和立地踏步。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3) 站立練習:
手術不久您就可以下床站立。開始的時候您會感覺頭暈,所以您一定要有人在身旁幫助。直到您有足夠的力量站立。進行站立練習時您一定要扶著床旁或墻上的扶手。每天3~4次,每次10遍。
4) 站立抬腿練習:
雙手握住扶手抬起您的患肢,注意抬腿時膝關節不要超過腰部。每次2~3遍。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5) 站立外展練習:
注意保持您的下肢伸直位向外抬起,慢慢收回。每次2~3遍。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6)站立后伸練習:
將患肢慢慢后伸,注意保持上身直立,每次2~3遍。
[點擊圖片可在新窗口打開]
行走和早期活動:
手術后不久您可以在病房內行走并完成一些輕微的日常活動。這將非常有助于您髖關節力量和運動的恢復。開始行走時注意使用手杖,直到您認為有足夠的平衡能力。
開始時,每天3~4次,每次行走5~10分鐘;
然后逐漸增加到每天2~3次,每次行走20~30分鐘。
完全康復后,您應該保持每天3~4次,每次行走20~30分鐘,行走有助于您保持髖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
怎樣用拐杖?
拐杖可以幫助假體尚未愈著的患者和下肢支持力不足的患者術后早期進行康復鍛煉。并不是所有的患者術后都必須使用拐杖,有一部分患者術后使用拐杖只會有害無益,所以聽從醫生的建議非常重要。如需使用必須認真遵照醫生囑咐,否則將事倍功半!
使用拐杖的原則:
1. 切忌摔倒! 剛開始使用拐杖必須要有人幫助;地面濕滑時應避免扶拐行走;體質衰弱的老人和平衡能力差、易摔倒的患者,術后不宜使用拐杖,宜用輪椅。
2. 循序漸進 拐杖的使用是需要學習和適應的,即使對于健康人來說都不十分容易,對于術后的患者更需要耐心練習。從簡單的動作練起,把一個動作練好再練下一個,以免受傷,影響手術效果。同時還要堅定信心,為更好地康復付出不懈的努力!
3. 避免依賴 在能夠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步行、下蹲、起立、和轉身,而且假體已經牢固愈著時,就應棄拐。
從臥位到使用拐杖的步驟:
1. 患側屈髖外移
2. 將患側腿外移至床邊、屈膝
3. 患側肘支撐身體同時向患側側身并將健側腿移至床邊,上身坐起
4. 扶床沿坐起,坐在床邊活動小腿,小腿活動自如后再做穿鞋起身準備.
5. 用健側手握拐杖另一側手撐床,健側腿著地
6. 患側手再握拐離床,扶拐站立
7. 先前移雙拐一足距離,健側腿落地→前移重心直到重心越過雙拐連線→健側足向前移越過雙拐連線20-30厘米。如此交替進行。
使用手杖和單拐行走:
在手術后的前幾周您常常需要助行器幫助平衡身體避免摔倒。然后可以使用手杖或拐幫助您行走直到完全康復。在不用助行器的情況下您完全可以掌握平衡并穩定地行走后,您應該在健康一側使用手杖或單拐。
您出院回家后還可在上述練習的基礎上進行下面給您介紹的練習,但希望您量力而行,盡可能有人陪同。
家庭康復訓練
家庭康復訓練注意事項
1. 時間
康復訓練需要時間,您應該把訓練計劃寫進您的日程表內。在開始階段每項運動可進行3到5 次,然后以每次增加1倍的運動頻率逐漸提高強度, 直到每次運動能進行15次為止。如果您進行某項運動時感覺比較困難,一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