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基本外科常見體表腫瘤和癱痕 - 醫學資源下載
2013-07-30 05:00
閱讀:349
來源:愛愛醫
責任編輯:愛愛醫資源網
[導讀] 【DOC】基本外科常見體表腫瘤和癱痕 - 醫學資源下載 資源作者:醫璐冇伱 資源分類:醫學 - 基礎醫學 資源屬性:文檔 資源售價:0 愛醫幣 資源大小:0.07M 關注入數:461 人次 評論人數:
【DOC】基本外科常見體表腫瘤和癱痕 - 醫學資源下載
資源作者:
醫璐冇伱 資源分類:
醫學 -
基礎醫學 資源屬性:
文檔 資源售價:0 愛醫幣
資源大小:0.07M
關注入數:461 人次
評論人數:0 人
下載人數:16人
上傳日期:2012-11-16 17:09:45
【doc】07 體表腫瘤和癱痕
07 基本外科常見體表腫瘤和癱痕
163.皮膚色素痣有哪幾種類型?哪些情況下需要手術切除?
色素痣是指皮膚的異常色素沉著:非細胞性斑痣、細胞性斑痣。
非細胞性斑痣
雀斑:是指由于黑素細胞活性增加所引起的表皮基底層或真皮上層的色素過度沉著。
色素斑:是指由于真皮中間層出現活性增加的黑素細胞而至色素過度積聚。無惡變傾向。
細胞性斑德
痣細胞所構成的良性腫瘤。
皮內痣:又稱真皮痣,病細胞全部集中在真皮層內,極少發生惡變。
交界痣:是指病細胞位居表皮與真皮之交界處,但不超過基底膜。屬活動性色素痞,有惡變傾向。
混合痣:皮內痣、交界痣成分共存,其有交界病成分,因此亦有惡變傾向。
藍痣:痣細胞不規則的大量成群的積聚于真皮下層或皮下組織內所構成,是臨床所見色素最深的一種色素德,屬于皮內病的范疇。很少發生惡變。
幼年痣:屬混合痣,以皮內病成分居多。病理見到特殊的腫瘤巨細胞,青春期快,有惡變可能。
臨床需要積極處理的色素病有:
手掌、足底、陰囊的交界痣;
易受摩擦部位的
面積迅速增大;
色澤不斷加深;
出現表面毛發脫落或有桔皮樣改變
表面變粗糙,易出血,或有潰瘍,形成癡皮等
炎性表現
有癥狀的:疼痛、搔癢;
界緣不清或出現放射狀向周圍擴展
出現衛星色斑及色素環;
無其他原因的區域淋巴結腫大。
164.惡性黑色素瘤的臨床特點是什么?如何治療?
惡性黑色素瘤是起源于黑色素細胞或其母細胞的惡性腫瘤。
臨床多見于老年人,尤以女性為多。
好發于易受摩擦的部位,特別是掌路部。
病程進展快,易發生區域淋巴結轉移。
手術治療:最佳治療方法。
166.皮贅與皮膚乳頭狀瘤如何鑒別?
皮贅與皮膚乳頭狀瘤均為突出于皮表的乳頭樣贅生物
皮贅由正常皮膚所被蓋,中心為疏松結締組織或脂肪,部分可呈粘液樣變,因此臨床多表現為懸掛于體表的色澤與正常皮膚相同的柔軟之贅生物。
乳頭狀瘤則是由鱗狀上皮細胞腫瘤樣增生所形成。表面常有皮膚分化過度表現,腫物質地堅硬,灰白色或黑色,有時并有潰瘍。有惡變傾向,惡變率約10%。
167,三種皮膚羹性病變各有什么特點?
皮膚囊性病變:皮脂腺囊腫、皮樣囊腫、表皮樣囊腫
其臨床表現相似或相同,治療以手術完整切除為原則,且均有復發傾向、惡變可能。
皮脂腺囊腫:
皮樣囊腫:
屬錯構瘤性質。
胚胎時期少量的外胚葉組織遺留于皮膚或粘膜下甚至更深部組織內逐漸發展而成。
囊壁構成:除表皮細胞外尚包含有毛囊,汗腺以及皮脂腺等附屬器,向囊內生長。
囊內容物:脫落的上皮細胞、皮脂、毛發及角質物混合而成。
臨床多見于青春期人群及兒童,好發于中線部位
表皮樣囊腫:
表皮囊腫或上皮囊腫。植入性或外傷性表皮囊腫
多因皮膚外傷后,表皮植人皮下所形成。
囊壁構成與表皮相似,為復層鱗狀上皮,最內展為顆粒層,而最外層為基底細胞層。
囊內容物為破碎的角質蛋白。
168.皮膚癌如何分類及鑒別?如何治療?
皮膚癌是指發生于皮膚的惡性腫瘤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