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切除術后尿流改道和重建技術
2018-11-30 21:20
閱讀:5234
來源:愛愛醫
作者:曾憲付
責任編輯:
[導讀] 依靠**括約肌的控制,是第一個廣泛使用的尿流改道手術技術。然而,其有用性受限于腎功能隨時間的惡化,代謝并發癥和繼發性乙狀結腸癌的發展。較新的尿流改道技術,包括遠處皮膚轉移和與原生尿道相連,通過允許意志排尿改善了生活質量和患者接受度。
治療某些惡性(如膀胱癌,結腸直腸癌)或非惡性疾病(如出生缺陷,創傷,神經系統疾?。┬枰谐螂祝ò螂浊谐g)。膀胱切除術后,需要通過尿流改道和重建程序重新定向尿液。依靠**括約肌的控制,是第一個廣泛使用的尿流改道手術技術。然而,其有用性受限于腎功能隨時間的惡化,代謝并發癥和繼發性乙狀結腸癌的發展。較新的尿流改道技術,包括遠處皮膚轉移和與原生尿道相連,通過允許意志排尿改善了生活質量和患者接受度。
重建選擇
導管和儲存器,在尿流改道中,需要導管或遠處儲存器來更換膀胱并提供內部儲存器或便于尿液輸送到外部設備。尿管道和貯存器通常由孤立的腸段構成。理論上,任何腸段都可用于形成尿流改道。然而,使用每個腸段有代謝后果,尤其吸收功能決定。雖然大多數代謝異常在臨床上是微妙的,但它們可能對腎功能不全患者以及長期遭受代謝異常的青少年和年輕人具有重要意義。尿流改道中最常用的腸段包括回腸末端和/或盲腸以及上行或乙狀結腸;這些部位與最少的代謝后果有關。
重建技術
膀胱切除術后的尿流改道程序分為兩大類:失禁轉移和遠處重建。尿液分流過大只是通過皮膚造口簡單地將輸尿管中的尿液通過一段孤立的腸道引導致腹壁表面。在那里,尿液連續排出,并通過粘附在皮膚表面的外部器具收集。最常見的失禁性尿流改道類型是回腸導管。
遠處的皮膚分流從腸段產生低壓儲液器,并通過遠處通道將其連接到皮膚?;颊咄ㄟ^自行插入遠處通道來排空尿液。在遠處轉移出現之前,回腸導管是尿液重建的黃金標準。由于其形成相對容易且手術時間較短,回腸導管通常用于具有顯著醫學合并癥的患者,以最小化術后并發癥和再次手術的風險?;啬c導管仍然是許多患者的首選程序,特別是那些預期壽命較短的患者和那些無法完成必要的康復過程以學習如何管理遠處轉移的患者。
回腸導管的技術,回腸導管用作尿液排出到外部的方法。選擇一段回腸;回腸末端10至15厘米的回腸末端通常被保存,以維持膽汁鹽,維生素B12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充分吸收。孤立的回腸段通過腹壁作為造口外露,圍繞該造口固定器具以收集尿液。造口和器具的存在會影響患者的身體形象。肥胖患者可能需要環型(Turnbull)造口,因為短腸系膜和厚腹壁可能會阻止創建一個沒有過度張力的端部造口。盡管回腸導管通常用于具有顯著醫學合并癥的患者,但并發癥發生率與通常更健康的患者進行的遠處轉移相似。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腎功能不全,造口問題,腸道問題,尿路感染,輸尿管梗阻和尿路結石。造口旁疝是回腸導管轉移后的另一種常見并發癥。
遠處皮膚分流,所有遠處皮膚儲庫依賴于由各種去管腸段構成的低壓袋和將儲液器連接到皮膚的功能機構,以防止無意識的尿液流動。這種轉移的最明顯的優點是能夠避免連續排尿需要外部設備。這些遠處皮膚轉移需要通過造口終身間歇性清潔自我導管,以清空膀胱和灌注粘液。需要患者教育,動機和手動靈活性來管理造口并成功進行必要的自我導管術。
遠處皮膚轉移的技術,基于所構造的瓣膜機構的類型和所使用的腸段,存在許多技術變化。由于構造遠處**瓣膜的技術復雜性以及通常需要再次手術的高并發癥率,Kock袋已經失寵。使用原位闌尾作為節制機制和可插管肢體改善了結果并降低了主要并發癥發生率,并且它是一種可以在先前放射的患者中進行的袋設計。另一種修改使用回腸末端的管狀段作為輸尿管替代物以允許更近端的輸尿管吻合術并且避免使用可能已經在輻射場內的遠端輸尿管段??梢哉{整回腸肢體的長度以實現與腹膜后左側輸尿管近端無張力吻合。大多數研究證明了遠處皮膚轉移的安全性和功能性益處,然而,并發癥發生率可能很高。尿失禁(任何滲漏)是最常見的并發癥。
原位新膀胱是與原生尿道相連的內部儲庫,依賴于外部橫紋括約肌和高容量,低壓容器以控制節制。因為這種方法通過近似正常排尿來促進正常自身圖像的恢復,所以原位新膀胱已成為許多需要在膀胱癌膀胱切除術后重建的患者的選擇程序。
原位新膀胱的技術-由一段脫管的腸(通常是回腸)構成,并與原生尿道吻合。一些新膀胱(例如,hemi-Kock)結合了抗反流機制以限制尿液從儲庫回流到上尿道。雖然這種機制模仿天然膀胱的正??狗戳餮b置,但其要求是有爭議的,大多數泌尿科醫生不執行這種機制。原位新膀胱最初僅限于男性。在女性中,保留尿道的原位替代被認為與局部復發和排尿功能障礙的風險增加有關。然而,隨著對女性橫紋肌樣括約?。刂疲C制的理解的提高,這種方法在選定的女性中已經變得技術上可行并且在腫瘤學上是安全的原位新膀胱的選擇標準,一般原則在選擇適當的尿流改道程序之前,需要對患者的醫療,身體和心理狀態以及他們的社會支持系統進行詳細評估。該決定需要考慮手術,腫瘤,醫療和心理社會問題。即使在計劃原位新膀胱時,如果根據術中發現需要回腸導管,患者應該在術前通過腸造口治療師標記造口部位。對于大多數需要在膀胱切除術后進行尿流改道并且是所有三種手術的候選者的患者,我們建議采用原位新膀胱。在適當選擇的患者中,原位新膀胱的產生消除了對外部造口的需要并保留了身體圖像而不損害癌癥手術。如果有必要,患者需要接受充分的教育,了解對康復過程的必要承諾,并需要具備足夠的手動靈活性以進行自我導尿。原位新膀胱的禁忌癥包括:腸段長度不足;無法進行自我導尿。;腎功能或肝功能不足;尿道邊緣的癌癥。;頑固性尿道狹窄。對于希望避免造口用具但由于尿流出道的腫瘤受累或者不想要原位新膀胱而不是原位新膀胱的候選者,遠處皮膚轉移仍然可以提供超過失禁回腸導管的顯著優勢。遠處皮膚儲庫的候選人應該愿意并且能夠自我導管并且具有足夠的腸段長度和足夠的腎和肝功能?;啬c導管是全球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后最常進行的尿流改道。與遠處轉移選擇相比,它與較低的發病率和再手術率相關。它也是老年人以及解剖學限制,肝腎功能差和自我導尿能力有限的患者的首選手段。
并發癥
最常見的并發癥是胃腸道并發癥,其次是感染性并發癥和傷口相關并發癥。感染,傳染性并發癥可導致急性發病和慢性腎功能不全。營養和代謝異常,腸道回腸或結腸段的排除可能導致膽汁鹽和維生素B12的吸收不良。發生腸腫瘤,慢性尿液接觸引起進行性改變,包括相對較薄的腸上皮和絨毛萎縮,最初沒有發育不良或腫瘤特征。
隨訪
大多數復發在膀胱切除術后的前兩年內很明顯,但已報告晚期復發。因此,指出了保留尿道的定期隨訪。我們使用尿液細胞學檢查患者,根據轉移情況使用排尿或尿道清洗標本,特別是高風險患者(即膀胱切除術時患有CIS或任何前列腺受累的患者)。我們還對任何尿道相關癥狀,異常出院或血尿的患者要進行尿道鏡檢查。尿道復發通常表現為尿道出血,盆腔、會陰疼痛和或尿道腫塊,可在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后長達20年。膀胱切除術后尿道復發的處理是全尿道切除術,包括切除尿道。
版權聲明:
本站所注明來源為"愛愛醫"的文章,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
聯系zlzs@120.net,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