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正氣虧虛是肺間質纖維化發病的內在因素。《內經》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許多疾病包括職業性或環境相關性肺病、結締組織病、藥物等均可導致肺間質纖維化。 反復感受外邪為肺間質纖維化的發病誘因,其他疾病誤治也會引發此疾病:最常見的是用汗、吐、下法,或過用苦寒傷陰之劑,眾亡津液,損傷肺胃之陰,胃液不能上輸,上焦生熱,以致肺燥津涸,燥熱日益耗陰,導致陰液難復,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誘使肺間質纖維化發生。
病機 肺為“華蓋”,在五臟六腑中位置最高,容易感受外邪而發病。肺為“嬌臟”,不但易感外邪,而且其他臟腑的病變也會累及到肺。在功能上,肺主宣發肅降、朝百脈、主治節、通調水道,與氣、血、津液密切相關。
1.痰、瘀、虛是基本病機 本病總屬本虛標實,以肺氣虛損為本,以瘀血、痰、熱為標,氣虛血瘀,痰熱互結,痹阻肺絡是其主要發病機制,根據肺間質不同的病理分期:(1)肺泡炎期,肺虛為本,痰、飲、水、瘀互結為標,以標實為主的本虛標實證。(2)肺損傷期,隨病情的發展,停積于肺的水飲痰瘀積而化熱,煎熬津液,煉液成痰,痰瘀互阻,內舍肺絡,以致病情進一步加重。(3)肺纖維化期,肺氣耗傷,頑痰血瘀互結。總之,特發性肺纖維化是指感受外邪及久病體虛等多種原因引發氣陰耗損、肺絡瘀滯,最終導致肺功能喪失的疾病,其病理性質為本虛標實,氣虛、陰傷、瘀阻始終貫穿病變過程。
2.痰瘀深伏凝結、肺絡痹阻為發病關鍵 肺中百脈聚集,除百脈會聚于肺之外,肺臟本身也散布著無數細小的絡脈,肺臟依靠這些絡脈輸送的氣血津液等營養物質來充養自身、滋養肺絡。肺氣虛無力灌心脈、布津液,肺絡失養;又因氣不流津,氣不行血,痰瘀內生,肺絡痹阻越甚,最終形成肺氣虛,引起痰瘀阻絡,然后肺氣愈虛,痰瘀深伏凝結愈重。絡主血,絡與津、氣密切相關,氣血運行不暢,則會引起絡脈郁滯。肺絡痹阻則氣血不通,故肺失其主氣、司呼吸和朝百脈、主治節的功能,而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唇舌紫紺等癥狀;四肢百骸不得氣血濡養而為消瘦、為杵狀指等;肺病虛損,病窮及腎,則腎氣虛弱,不能納氣歸元,氣浮逆于上,則為喘促,動則尤甚等。其病變過程呈現由“經”到“絡”、由氣至血、由淺入深的變化,病變復雜,虛實錯雜,纏綿難愈。
3.反復外感加重特發性肺纖維化進展 由于痰瘀痹阻、肺氣虧虛的存在,特發性肺纖維化呈現出內傷與外感證候并存的局面,外感證候常加重內傷病變。素有肺纖維化痰瘀阻絡、肺氣虧虛內傷,感受外邪后,不但易于發病,而且病情急、病勢重;外感癥狀與其內傷證候均表現突出,特發性肺間質纖維化外邪侵襲,肺失宣降,肺絡痹阻,痰濁內生,表現為氣短、喘息突然加重,發熱,痰量增多,痰多色黃,苔黃膩等濕熱壅盛之象。
4. 肺燥陰傷、肺氣虛冷為現代臨床中常見病機 根據此病機可分為虛熱、虛寒兩類。(1)虛熱陰傷:一由本臟自病轉歸,一由失治誤治或它臟之病所致。因熱在上焦,消亡津液,陰虛生內熱,津枯則肺燥,肺燥且熱,燥熱之邪耗傷肺陰,亦可灼傷血絡,血溢脈外則成淤血:或者熱邪熏灼津液,血液粘滯,血行不暢而成淤血;氣陰虧虛亦可導致淤血產生,氣虛無力運血,血行粘滯而成淤血。而淤血一旦形成,反過來又可影響氣機宣暢,陰津陽氣難以布達,肺失濡潤使病情進一步加重。(2)肺氣虛冷:肺氣虛冷,不能溫化、固攝津液,由氣虛導致津虧;或陰傷及陽,氣不化津,肺虛有寒,失于濡養。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