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臟再同步治療(CRT)指征
對于CRT治療,目前觀點為:
(1)QRS波時限是目前CRT入選重要標準,有充分的循證醫學證據;
(2)循證醫學證據拓展了CRT適應癥范圍,越來越多證據顯示,房顫及NYHAⅠ~Ⅱ 級的心衰(LVEF≤35%)患者可從CRT治療中獲益,房室結消融可能有助于提高房顫患者CRT療效。具備常規起搏器適應癥,經常依賴心室起搏的心衰(LVEF≤35%)患者可置入CRT或升級為CRT;
(3)超聲心動圖無法有效評價心室收縮不同步和預測CRT療效;
(4)組織多普勒(TDI)技術尚無可靠參考值,缺少國際規范與標準;
(5)超聲心動圖TDI測定的重復性不好,同一患者不同時間、不同患者、不同病種、不同操作者、不同儀器之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暫不宜作為CRT患者入選標準。
二、心臟再同步治療(CRT)植入
(1)單左心室與雙心室植入電極孰優孰劣?
研究顯示,在六分鐘步行試驗、LVEF、LVESV、IVMD、NYHA無明顯差別,但在起搏QRS波群寬度,后者好于前者。
(2)冠狀靜脈竇側枝-左室電極問題
研究顯示,左室電極植入冠狀靜脈竇側后支、側支血流動力學及長期臨床效果好于其他部位。
(3)冠狀靜脈竇左室電極植入失敗
經間隔左室心內膜起搏,能否作為外科心外膜電極起搏的替代?有待進一步研究。
三、心臟再同步治療(CRT)最優化
研究顯示,有2/3的心衰患者經CRT治療再同步效果不好,主要原因可能是心臟的機械同步與電同步不同。充血性心衰時心臟機械同步和電同步均受損害,寬 QRS波增加左室的機械不同步,而雙室起搏本身對窄QRS波與寬QRS波的作用相同,但機械不同步與電的不同步相關性并不好。因此,QRS波的寬度不應成為CRT治療的唯一選擇標準。
目前,測量心臟機械不同步的方法是MRI和同位素掃描,但其價格昂貴。今后,有發展前途和應用價值的測量工具是心臟組織彩色多普勒顯像。已有研究表明,組織多普勒可很好地分辨CRT治療前室間隔與左室后壁不同步,以及治療后心臟室間隔與左室后壁不同步的改善情況。
總之,盡管CRT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還能逆轉心室重構,降低死亡率,但仍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尚需要多中心、大規模的臨床試驗進一步證實。(陜西省人民醫院 王軍奎)
相關閱讀:心臟再同步化治療慢性心力衰竭適應癥進展
隨著前列腺癌發病率的逐年上升,精準診斷與分層治療成為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多...[詳細]
綜合治療的必要性帶狀皰疹神經痛的治療需要多模式、多學科的綜合治療策略。結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