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女士, 52歲,患糖尿病腹瀉長達半年之久,曾到各大醫院就診,也試了很多民間土方,均療效不佳。一進食就會產生腹瀉,瀉水樣便,常常感到手腳冰涼。內分泌科主任方朝暉通過四診法,發現宋女士舌苔淡白,脈沉無力,辨證其為脾腎陽虛。給予吳茱萸5克研細末,用食醋調成糊狀,晚上睡覺前用一塊大約 3×3厘米的膠布敷貼于涌泉穴上,第二天起床時去掉,7天為一療程,用藥12劑而愈。
據方主任介紹,糖尿病性腹瀉是糖尿病引起的內臟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的一種合并癥,西醫治療頗為棘手。應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療效較好, 穴位貼敷療法,是在中醫整體觀念指導下,根據內病外治、上病下治等原則,將藥物研末,用適量醋調成稠汁或糊狀,敷于相應的穴位,起到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法。
方主任告訴記者,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功能受損,運化失健是導致糖尿病性腹瀉的主要原因。腎為先天之本,水火之臟,封藏之本,主固澀。腎陽虧虛,手腳發涼, 瀉水樣便,舌苔淡白,脈沉無力亦為脾腎陽虛之證。選用貼敷的中藥——吳茱萸,味苦辛性熱,具有溫中散寒、燥濕止瀉的功能。貼敷時,將研磨成粉的藥膏用膠布固定于涌泉穴;貼敷前,可用醋調以其收斂之性制約吳茱萸的辛散而增強療效。利用藥物滲透、經絡外治的理論,更好地使藥物滲透到經絡,到達陰陽失調的病所,調動身體的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達到平衡機體陰陽,祛病強身之功,則寒去瀉止。
方主任還建議,此類患者飲食應清淡,要注意調理情志,還要適量參加體育活動、鍛煉身體。
糖化血紅蛋白(HbA1c)以其穩定性佳、簡便易行等諸多優勢,近年來被廣泛應...[詳細]
對1型糖尿病的免疫治療距離現實又近了一步,一項早期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輸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