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難”讓人頭疼不已。然而,在北京電力醫院,患者可以通過微信獲取醫院信息、線上咨詢和查看體檢報告等服務,醫護人員可以通過影像歸檔和通信系統(PACS)從一個界面瀏覽患者所有的健康檢查,自動化藥房可以以極低的出錯率、極高的效率取藥、發藥等等。在“大智移云”時代,醫院信息化正引領醫院從數字化向智能化發展。
日前在京召開的“醫院信息化建設與應用高峰論壇”上,衛計委統計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表示,“信息化是一種改革”,醫院信息化作為衛生信息化的“主力”之一,核心業務須用信息化支撐,這方面還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
信息化是大勢所趨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就診人次有六十億,其中有一億兩千多萬患者需要住院,這么大量的醫療活動自然會對衛生信息化和醫療信息化提出很高的要求。”王才有指出,醫院應依靠信息化提高病人在醫院的就診效率。
北京電力醫院伴隨改擴建工程,協同推進信息化設計和實施管理,是值得借鑒的案例。據北京電力醫院副院長辛利平介紹,電力醫院新大樓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醫療信息系統涵蓋候診引導、集中預約、全院影像、體檢服務、臨床檢驗等內容,實現全院數據集成化管理。其次,藥房自動化系統大幅縮短患者排隊等候及交費取藥時間,極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醫體驗。
銳捷網絡作為北京電力醫院的網絡承建者,除提供穩定可靠的網絡基礎,還在技術上完成了全院場景化的無線覆蓋和統一運維平臺,以實現對醫院直觀、可視的信息化管理,不僅有助于提升運營效率,還降低了維護成本。
“有人認為中國的衛生信息化、醫院信息化多是在低水平上重復開發,沒有統一的標準,造成了資源浪費,我認為這是不對的。”王才有指出,我國很多醫院應用普及程度和深度已經非常接近國外發達國家的水平,“而我國醫院信息化投入不及醫院業務總收入的1%,他們要花3%——5%”。
多方面挑戰
與快速發展分不開的是,衛生信息化面臨多方面的挑戰。王才有認為,醫療追著信息化的發展走得太快,“靈魂還沒有跟上”。
“信息學科的人從哪兒來?我們很多要么是純粹計算機專業人士,要么是醫生轉行來的,(這些專門人才)從信息技術和信息學到信息綜合管理,還存在許多能力上的差距。”王才有說。
對此,辛利平深有體會,“人才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他認為,從專業的角度來講,信息化是醫院的輔助行業,計算機人才在醫院“顯得不那么突出和重要”,“旁類”的他們在醫院的地位可能得不到保障,“IT行業薪酬都很高,這樣的人才(在醫院)也很難留住,這是我們未來要仔細思考的。”
此外,王才有認為,我國在工業化沒有完成的前提下進入信息化,還欠缺一些積累,比如信息化細節的規范和標準。
王才有舉例說,20年前去澳大利亞訪問,看到澳方對醫院個體設計都有標準,從房間門把安裝,到燈光照度、地面的光潔度、水溫傳輸等都有具體執行標準,“實際上我國很多標準還沒有,而這種對標準的需求和難以實現又帶來了其他苦惱”。
他指出,信息化作為一項改革,在得到醫護人員支持的同時,有時也會招致醫生的反對。“為什么?因為信息化讓人們把事情看得很清楚,相當于將醫生暴露在無影燈下。”
王才有還指出,醫院信息化后,在信息安全上也面臨很多要求,“信息要等級保護,敏感數據面臨很大的威脅”。
患者病歷信息等屬于敏感數據,一般不允許在醫院之外存儲或傳播,這導致人們沒辦法在離開醫院的時候訪問醫院信息系統來提升工作效率和自由度。
銳捷網絡相關人員介紹說,目前他們提出的利用虛擬化技術實現移動辦公的理念,可在不降低安全要求的情況下,在醫院外方便地使用醫院信息系統。
“醫院信息化是一條‘不歸路’。”王才有稱,信息化不是上一個網絡設備就能解決問題的,信息化要全域發展,要把信息化作為一個過程、一項戰略來實現。“要和醫院、醫療業務發展目標相一致,加強各方的交流和溝通,做好廣泛的結合,以期醫院信息化的軟著陸。”
培養周期長、職業風險高、工作強度大、工資待遇低……這是我國醫生普遍面臨的執...[詳細]
提要:近日,海南下發《關于在全省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鄉鎮級醫院住院“限費醫...[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