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安德森博士癌癥中心研究人員表示,一項長達10年之久的研究結果明確支持對費城染色體(Ph)陽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患者進行微小殘留病(MRD)監測。
該研究發現,多參數流式細胞術和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qPCR)所得出的MRD檢測結果是PH陽性 ALL患者結局的重要預測指標。研究人員稱,這兩項技術可用于確定獲得首次完全緩解的患者的情況,強化治療對他們會有好處。該研究在線發表于7月9日的《血液》雜志上。(Blood 2013 Jul 8;) 那么,MRD監測能否成為一種標準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席研究員FarhadRavandi博士回應道。Farhad Ravandi博士進一步談到,“許多歐洲醫學中心已在廣泛應用MRD來決定Ph- ALL患者是否需要進行強化或改變治療,對于Ph陽性的ALL患者,這會變得尤為重要,因為這樣可使一些患者避免移植的潛在毒性,而移植卻是首次緩解期間公認的現行標準治療策略。”
研究亮點:使患者免于移植副作用 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成人ALL患者為Ph陽性,這類患者染色體9和22相互易位造成,使得致癌蛋白BCR-ABL的表達,疾病進展迅速。首次完全緩解后,大多數患者接受了同種異體干細胞移植。然而移植后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有時甚至使得移植失敗。Ravandi博士和同事指出,隨著針對BCR-ABL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的使用, Ph陽性 ALL患者的結局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這也讓人思考是否所有患者都有必要進行同種異體干細胞移植。Ravandi博士在一份聲明中補充道,TKIs的誕生標志著一個激動人心的時代的開始,使得癌癥能夠進行替代性預防療法,從而避免干細胞移植相伴的常見毒性風險。他解釋說,“既然已經知這些藥物有效,就可采取下一步驟,重點研究Ph陽性 ALL患者的殘留疾病問題,從而指導更有效的治療,預測和管理疾病復發”。 Ravandi博士和同事的研究恰好如此做的。
在2001年和2011年之間,他們對76名成人Ph陽性ALL患者(平均年齡54歲)進行了監測。患者通過標準化療加1次TKI(達沙替尼或伊馬替尼)獲得完全緩解,并接受了2年的TKI維持治療。所有患者均未進行同種異體干細胞移植,也沒在其他方面出現復發風險增強。患者在分析結束及此后每隔約3月都進行了MRD檢查。研究人員發現,≥3個月時的流式細胞術檢查顯示,主要分子學緩解(BCR-ABL/ABL< 0.1%)和陰性結果與復發可能性下降和總體存活時間延長存在相關性。流式細胞術和qPCR同時使用可以有效預測該隊列大多數患者疾病的進展和結局。 在治療第一年MRD檢測結果呈陽性的44名患者中,有13名患者病情復發。流式細胞術檢查陽性或≥3個月主要分子學緩解少于一次的22例高危患者成員中有9例復發。在54例流式細胞術檢查陰性、≥3個月時BCR-ABL≤0.1%的患者中,只有13例出現病情復發。在這13例患者中,只有5例患者在12個月后形態性復發前的1-5個月間再現分子性復發,研究人員指出,這些結果進一步強調了持續監測的價值。
點評:“強有力的進步” 阿肯色大學小石城醫學科學分校溫思羅普·P·洛克菲勒癌癥研究所主任Peter Emanuel博士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認為,MRD監測可能成為標準操作程序。他解釋道,“我們不會對一個不做移植也行的患者勉強進行同種異體干細胞移植,因為移植不良反應很大。這類研究可盡量確認不進行移植也可治愈的患者,這是一個重大的進步”。美國血液學學會聯絡委員會主席Emanuel博士稱該研究為“有力的進步”,但時表示這些技術并不一定是所有患者隨時需用的常規檢測。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確認這是否可成為患者常規檢測之一。”Emanuel博士強調,這是一項單中心研究,其技術需經多中心治療方案的應用,查驗是否會得出同樣的結果。Ravandi博士也表同意,認為更多的證實性研究是必要的。既然Ph陽性ALL是一種相對不常見的疾病,這就可能需要國際上的努力。很重要的一個問題便是MRD檢測法的標準化問題,正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所做的那樣。ALL患者所用的另一種MRD檢測技術稱為LymphoSIGHT(免疫球蛋白和t細胞受體淋巴細胞測序),這也很有前途。
醫脈通血液科此前報道的最近一項研究發現,LymphoSIGHT與ALL患者使用較為常規但繁瑣的MRD檢測法具有可比性。 當前研究由百時美施貴寶公司提供研究經費。Ravandi博士報告,接受百時美施貴寶公司的研究經費和酬金,接受諾華公司的酬金。Emanuel聲稱無相關經濟關系。
近日,首個單克隆抗體藥物daratumumab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詳細]
目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批準Adynovate(一種新型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