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隨機臨床研究顯示,對于未行血管再通術的不穩定型心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梗的患者,增強對血小板的抑制并不會改善預后。
根據北卡羅來納州達勒姆市杜克大學的Matthew Roe教授公布的研究結果,小劑量阿司匹林基礎上合用普拉格雷(Effient)與合用氯吡格雷相比,并未顯著降低心肌梗死、腦梗或心血管死亡的發生率。Roe在歐洲心臟病學會年會的報告還提到,盡管普拉格雷輕、中度出血增加,但兩種藥物的嚴重出血風險相同。
美國心臟病學會主席,衛理公會德倍基心臟醫學中心的William Zoghbi教授說,研究結果讓人有些驚訝,因為我們通常認為在治療急性冠脈綜合癥和非ST段抬高型心梗時,積極的抗血小板治療,肯定會減少急性心梗導致的不良事件和死亡的發生。
但他也認為臨床醫生需要正視該研究結果,并重新思考發病機制和試著找到任何新的干預措施以解決問題。對于不穩定型心絞痛或非ST段抬高型心梗的患者,臨床實踐指南要求在48到72小時內行心血管造影臨時性血管再通。但許多患者根本不能承受血管再通術,接受經皮冠脈介入治療(PCI)或冠脈旁路移植術(CABG)所要面對的風險更大,因此推薦氯吡格雷聯合阿司匹林保守治療。
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這項治療手段還不會更改,Zoghbi說。TRILOGY ACS臨床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在高?;颊呷后w里應用更強的血小板抑制劑——普拉格雷,是否比氯吡格雷(Plavix)能更好的改善預后。
主要研究納入7243名年齡小于75歲(平均年齡62歲)服用阿斯匹林的患者,隨機化分配至服用普拉格雷10mg每天(體重小于132磅的患者5mg每天)或服用氯吡格雷75mg每天兩組。研究者推薦的阿斯匹林劑量小于等于100mg每天。次要的探索性研究納入2083名年齡大于等于75歲的患者,隨機化分配至服用普拉格雷5mg每天或服用氯吡格雷75mg每天兩組。在主要研究中藥物缺乏療效的年齡小于75歲的患者將納入所有年齡患者的分析中。
研究的任何一項主要指標在兩個治療組間都沒有差異。一項預先設定的評價各種再發缺血事件的次要指標顯示普拉格雷組在年齡小于75歲患者中,心肌梗死、腦梗和心血管死亡風險降低(風險比 0.85,95%置信區間 0.72到1.00,p=0.04),該研究結果與納入行PCI治療患者的TRITON-TIMI 38研究的主要結果一致。
研究者認為,盡管這項觀察研究是探索性的,但它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是否需要在將來進行的二級預防研究中評價多重的缺血事件,而不僅僅是像以往對急性冠脈事件患者進行的研究那樣,習慣性的評價初次缺血事件發生的時間?
年齡小于75歲人群和所有人群中,遵循開通閉塞冠狀動脈策略的全球性研究(GUSTO)定義的嚴重或危及生命的出血事件和TIMI定義的大出血(即顱內出血)事件的發生率,在兩個治療組間沒有差異。當把輕、中度出血事件納入評價時,普拉格雷治療組的發生率更高。非出血性嚴重不良事件在兩組間普遍沒有區別,但氯吡格雷組心功能衰竭的發生率更高(1.8% vs 1.3%,p=0.045)。
2015年5月19日,由澳大利亞藥理學會和英國藥理學會主辦的澳-英聯合藥理...[詳細]
2月28日,GW制藥宣布美國FDA授予該公司用于治療兒童Lennox-Ga...[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