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崩癥的診斷
須綜合考慮病史、實驗室檢查及禁-限水試驗的結果。
須注意,尿崩癥患者的多尿癥狀應與原發性煩渴癥相區分。原發性煩渴是由于持續大量攝入自由水所致,在此情況下,多尿是機體的正常反應,此類患者的特征是血鈉濃度小于137 mmol /L。相反,無論是中樞性還是腎源性尿崩癥患者的血鈉濃度常高于142 mmol/L。尿崩癥患者尿滲透壓降低程度取決于其為完全性還是部分性尿崩癥,而其尿滲透壓常低于血漿滲透壓。
禁水試驗包括每小時測1次尿滲透壓,及每2小時測1次血鈉濃度和血漿滲透壓。一般建議患者在試驗前停止飲水2 ~ 3小時,但應避免整夜限水,以防出現嚴重脫水和高鈉血癥。
當出現已下情況時,可停止禁水試驗,即① 尿滲透壓>600 mosm/kg;② 雖然血鈉濃度和血漿滲透壓顯著升高,但尿滲透壓持續2~3小時不變;③ 血漿滲透壓>300 mosm/kg或血漿鈉濃度>145 mmol/L。
若患者出現情況② 或③,則可被診斷為尿崩癥,但尚不能判斷其為中樞性尿崩癥還是腎源性尿崩癥。
中樞性與腎源性尿崩癥的鑒別
將10 μgDDAVP經鼻吸入或將4 μgDDAVP經皮下或靜脈給藥,在隨后2小時內每30分鐘測一次尿滲透壓。中樞性尿崩癥患者的尿滲透壓會迅速發生改變,其中完全性中樞性尿崩癥患者的尿滲透壓將至少上升至400~ 500 mosm /kg,不完全性中樞性尿崩癥患者的尿滲透壓將至少升高15%。相反,腎源性尿崩癥患者的尿滲透壓對外源性DDAVP無明顯反應。
當經上述試驗仍無法診斷時,可嘗試測量血漿或尿ADH水平。若血漿或尿ADH水平隨血漿滲透壓增加而增加,則可排除中樞性尿崩癥。雖然此方法聽似簡單,但實際上并非如此。首先,檢測ADH至少需2天;其次,ADH在體外環境中不穩定(即使血漿樣本被儲存在- 20°C亦如此),因此對不具備ADH檢測能力的醫療機構,應謹慎對待外送化驗的結果,因為其常不可靠。
中樞性尿崩癥的治療
治療目標
中樞性尿崩癥的治療目標是控制多尿(尤其是夜間多尿),以使患者可獲得充分的夜間休息。
在控制夜尿后,可增加藥物劑量以控制日間多尿。須強調,由于具發生危及生命低鈉血癥的可能性,只要患者可通過攝入液體進行補償且日常生活不受影響,可允許此類患者有輕度多尿癥狀,而不應過度治療。
治療藥物
DDAVP是治療中樞性尿崩癥的首選藥物,包括液態鼻噴劑(10~20 μg/d,一般每天吸入2次)、口服制劑和極少情況下經皮下或靜脈給藥。
與液態鼻噴劑相比,口服DDAVP片劑僅約有1/10~1/20的效力。除胃腸吸收差外,口服片劑的吸收速度還會受食物干擾,使用較麻煩和不易為患者接受。使用時從0.05 mg開始(睡前服用),逐漸加量以控制多尿癥狀。一般情況下,完全性中樞性尿崩癥患者的維持治療劑量為0.1~0.8 mg/d,極少情況下可用至1.2 mg/d。
當不能經吸入或口服給藥時,也可經皮下注射給藥(1 μg/12h);在極特殊情況下,可使用靜脈AVP制劑(即醋酸去氨加壓素,1~2 μg/12~24h);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此兩種給藥方式時均須嚴密監測尿滲透壓和血鈉水平。
回答轉診醫師提問
1.如上討論,該患者對治療反應不佳的最可能原因是其所用口服DDAVP劑量不足和(或)其在進餐時用藥干擾了DDAVP吸收。
2.患者具明確的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病史且為術后突發多尿癥狀,此外,其亦無任何可提示為腎源性尿崩癥的證據,因此可明確診斷為中樞性尿崩癥而無須進一步診斷。理論上,檢查血漿或尿液AVP水平可確定診斷,該患者的AVP水平一定異常偏低。
3.在治療方面,可繼續加大口服制劑劑量直至有效治療劑量,或改用等效DDAVP鼻噴劑。對該患者,我改用了液態DDAVP鼻噴劑(20 μg/d)控制多尿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