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匹茲堡大學醫學院、蘇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IL-36γ可以轉變腫瘤微環境,促進1型淋巴細胞介導的抗腫瘤免疫反應。這一重要的研究發現發布在8月27日的《癌細胞》(Cancer cell)雜志上。
蘇州大學客座教授、匹茲堡大學醫學院免疫學副教授盧斌峰(Binfeng Lu)博士是這篇論文的通訊作者。盧教授主要從事腫瘤免疫學研究,在Science、 Nature Immunology、Immunity和PNAS等國際一流學術雜志發表50余篇論文。
癌癥,作為人類健康最致命的一大***之一,一直以來都是科學家和醫生們難以攻克的難題。伴隨著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癌癥的發病率呈現上升趨勢。腫瘤免疫治療近來來備受關注,成為了腫瘤治療領域的焦點。
近幾年,腫瘤免疫治療的好消息不斷,目前已在一些腫瘤類型如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等的治療中展示出了強大的抗腫瘤活性,并已有腫瘤免疫治療藥物獲得美國FDA批準臨床應用。腫瘤免疫治療由于其卓越的療效和創新性,在2013年被《科學》雜志評為年度最重要的科學突破。有望成為繼手術,化療,放療,靶向治療后腫瘤治療領域的一場革新。
細胞因子是一種由免疫細胞及其相關細胞產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細胞免疫調節蛋白,在調控腫瘤免疫原性和抗腫瘤免疫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根據細胞因子的生物學活性可分為5大類,分別是干擾素(IFN)、白細胞介素(IL)、造血因子、轉化生長因子(TGF)和腫瘤壞死因子。細胞因子治療是當前腫瘤免疫治療的研究方向之一,其治療腫瘤的作用機制主要是免疫激發作用和直接對瘤細胞的作用。
IL-36屬于白細胞介素1(IL-1)家族的成員,分為IL-36α,IL-36β和IL-36γ三個亞型。它們有共同的受體IL-36R和受體抑制體IL-36Rn。以往的研究證實,IL-36γ在IL-23/IL-17控制的炎癥及抗BCG Th1免疫反應中發揮重要作用。但當前對于IL-36γ對腫瘤免疫的影響尚不清楚。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證實,IL-36γ可與TCR信號和/或IL-12協同作用**CD8+ T細胞、NK細胞和γδ T細胞。重要的是他們發現,在體內IL-36γ可以發揮顯著的抗腫瘤效應,并轉變了腫瘤微環境來支持消除腫瘤。此外,IL-36γ還可以強有力地增高腫瘤疫苗的療效。研究人員證實,IL-36γ表達于人類黑色素瘤和肺癌的進展呈負相關。
新研究確立了IL-36γ在促進抗腫瘤免疫反應中所起的作用,并表明了其有潛力臨床轉化為一種癌癥免疫療法。
肺癌已成為我國惡性腫瘤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首,分別占比19.59%和24.87...[詳細]
在我國,肺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首位,約為46.08/10萬,占所有惡性腫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