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去**學習,在跟當地的醫生閑聊中,聽說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詞匯——“金雞母手術”.“金雞母”在**是類似搖錢樹的意思,而手術,是治病救人的大動作。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病,超過三十歲的女性,五位里面就有一位能發現這種良性腫瘤。那位**醫生就以此舉例,切除子宮或者單純剜除肌瘤是治療子宮肌瘤的重要方法,但并非所有子宮肌瘤都要開刀,沒有造成不適或引起并發癥的病例,只要定期追蹤,更年期時就會因為體內激素變化而自行萎縮。良性的子宮肌瘤發生惡變相當罕見,完全不必恐慌。但如果生過小孩的患者去醫院就醫,有**醫生就會說“已經生過小孩了,再過幾年就更年期,子宮留著也沒用,干脆整個拿掉,省得麻煩”.在**,切除子宮后,患者還可向**申請“身心障礙給付”,會多獲得一筆錢。不少**女性,其實是在不清楚、不恰當的醫療決策下,切除了子宮。
這就是“金雞母手術”,雖然也是符合醫療規范的手術,然而在手術是否具有必要性、可替代性、緊迫性上, 存在很大的靈活空間,且同時因臨床可應用病例多、技術較簡易、并發癥較少,醫生就可能更積極的應用。
醫療上的很多決定并不是像做數學題那么明晰,要不要做手術,該不該吃藥,其實是存在很多需要醫患雙方討論的空間的。有效的討論、明智的醫患共同決策可以讓患者在醫療中獲得更多的幫助,醫方也可以減少因為溝通不足導致患方誤解而引發的**。但現實總是不如人意。
從患方看,目前大陸也存在患方一方面非常依賴醫生的意見,常能聽到“我們反正不懂,醫生你定吧”,患方其實并不理解醫療措施的具體利弊,因而常不能參與醫療決策,故也不會對作出的醫療決定的風險有責任意識,另一方面大的醫療氛圍不佳,可能對醫生的信任有限,在醫療決策時并沒有積極的合作態度。
從醫方看,有時確實是因為溝通的技能或時間不足,但另一方面,醫方在醫療行為中,除了要遵守一定的醫療規范,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經濟和社會壓力,造成醫方并不能完全從患方醫療獲益的角度來進行醫療決策。
目前大陸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手術指證并不強的“金雞母手術”的浮濫,浪費醫療資源、對患方造成一定的醫療傷害、有損醫療的正義性,比如前述的子宮肌瘤手術,還有常被人詬病的剖宮產、結節性甲狀腺腫的甲狀腺切除等等。
本人作為心臟外科醫生,發現最近公布的全國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數據通報中,存在一定數量的幼兒卵圓孔未閉封堵。其實大家都知道,卵圓孔未閉人群發生率甚至可以高達五分之一,一般沒有臨床意義,少部分人可能跟反常栓塞、隱源性腦栓塞、偏頭痛等有關系,幼兒罕見有閉合卵圓孔的醫學指證。但實際臨床中,確實存在就診者對心臟有個洞的不明智的恐慌,故需要加強相應的溝通和科普,對于醫務人員出于非醫學目的,鼓吹和夸大卵圓孔未閉的危害和介入封堵微創性,誘導就診者接受介入封堵治療的,應制定一定的規范和懲戒措施。
最新!醫生的平均年薪由改革前2011年的5.65萬增加到2023年的19....[詳細]
連續工作滿15年或累計工作滿25年且仍在崗的鄉鎮衛生院專業技術人員,在滿足...[詳細]